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春风化雨四十载 烛照人间教育魂

——《四十余载春风化雨 倾尽丹心桃李芬芳》读后感

2025-03-31 11:21:38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吴强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张家界新闻网3月31日讯(通讯员 吴强)读完《张家界日报》去年12月6日教育专版刊发的《四十余载春风化雨,倾尽丹心桃李芬芳》这篇报道,我被毛新晚老师把一生美好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所感动,他教书育人的那些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在武陵源的青山绿水间,毛新晚老师用四十二年的辛勤付出,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教育诗篇,这位被同事和乡亲们亲切称为“晚师傅”的老教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用生命的热爱融化寒冰,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山野。这位扎根乡村的园丁,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何为“师者仁心”,让我们感动之余,更对教育本质有了深刻思考。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教育者的拓荒精神

    七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设备落后,条件艰苦,当年毛新晚老师带领学生进山打柴,在学农基地种植蔬菜和农作物,与老师们一起修猪栏、建厕所,和男老师一起上山砍伐杉木建篮球场,这一件件、一桩桩事例证明:毛新晚老师不仅仅是在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更是在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职业道德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学生的表率。当年,他肩挑背负从镇上运来送回放映设备办“电影院”,通过组织观影活动,让山村的孩子触摸现代文明,这种亲力亲为、敢想敢干的创造力,让“教育”二字超越了书本的桎梏,化作鲜活的生活实践。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像罗米修斯般将知识的火种播撒,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是等待条件成熟,而是主动创造可能。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毛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赤子之心,在废墟上建立起精神的殿堂。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真情换来真爱

    最令人敬仰的是毛老师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当其他老师还在为升学率焦虑时,他通过“四个一”的育人体系:帮困生、多谈心、扬优点、除陋习”。让困难家庭学生走出了困境;让“问题学生”走出了阴影;那些在他指导下屡屡获奖的少先队员;那些在大赛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少年,都在阐明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在尊重与理解中滋养灵魂。他像老农般地精耕细作,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耐心,在当下的标准化教育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当教育越来越注重量化考核时,毛老师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的温度永远比刻度更重要。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只灌输知识,还在于培育完整人格。

    三、舍小为大,烛照千秋:奉献精神的时代回响

    更让人感动的是毛新晚老师在母亲病榻前未能尽孝的愧疚,顾不上在教室外独自玩耍孩子的亏欠,这些人生遗憾构成了奉献精神的悲壮底色。但正是这种“两难全”的不完美,让教育者的形象愈发真实可敬。为当今社会热议教师职业倦怠时,毛老师用四十二年的坚守给出了无声的回答:教育本就是一场向阳而行的苦旅,需要以生命为烛照亮他人。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教育者的伟大不在于感天动地,而在于明知艰辛仍选择坚持。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在当下这个追求感恩回报的时代,愈发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掩卷长思,毛新晚老师的身影与武陵源的青山叠翠融为一体。在这个教育焦虑蔓延的时代,他的故事恰似一剂清醒剂:教育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朴素的利人情怀;不是功利计算的生意经,而是静待花开的交响曲。当我们在讨论“双减”政策,热议教育公平之时,或许更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像毛老师那样,用真心换真情,以生命影响生命。正如智者所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这场修行没有终点,唯有以赤子之心,让爱的甘霖永远滋润教育的这片沃土!

    向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毛新晚老师致敬!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