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成
乍看到又黑又瘦、一身褴衫,活脱脱一副“老农”样子的王立成时,谁也不会把他和叱咤风云的银行行长联系到一起。
自从这个曾在张家界农行多个县支行担任过行长的王立成2006年退休回乡当支书后,以往穷得只剩下一座座“大山”的湖南慈利县江垭镇犀牛园村就走上了致富路。6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筹资修通了23.2公里通村通组公路,铺设地下引水管道5000多米,修建蓄水池32个,让70%以上的农户告别了祖祖辈辈喝泥塘水的历史;全村开荒垦地栽培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林面积人均达5亩,人均种植烤烟面积由0.24亩扩展到1亩,每年出栏猪、牛、羊等家畜达150多头,人均年收入由6年前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7960元,50%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村民生活实现了华丽转身,日子越过越红火。“退休行长当支书”亦被当地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修通致富路
犀牛园村距江垭镇23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盛产木材、木碳和烤烟,由于不通公路,农副产品无法运下山,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抱着“金鸡”下不了蛋。
“要想富、先修路!一定要想办法把路修通,只有把农作物运出大山,我们的幸福日子才有盼头!”王立成在就任村支书时就斩钉截铁地对村民们这样说。
为修公路,他发动本村村民捐资投劳,并带头捐款1万元,动员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亲戚先后捐款达2万余元。他还利用自己在山外工作几十年的人脉关系,多次走出大山没日没夜的到处“化缘”,6年来,先后到省、市、县近20个单位请示汇报,与近80个镇直部门和较富裕的行政村建立“朋友关系”,历尽艰辛共筹集资金达180多万元,修通了4.2公里通村公路、19公里通组到户公路,硬化了5.5公里通村公路及部分难险组道,全村公路实现了“户户通”。为防止山水冲毁来之不易的公路,他把公路分段到户,实行责任养护,自己还主动承担了一段长达600米的难险路段养护责任,仅2012年,为养护这段路他就花了6300余元,确保了道路畅通。
调整产业群
“山区的群众要想增产增收,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这是王立成向党政部门领导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时说的话。
他针对犀牛园村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的特点,制定了“村民经济远期、近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即:远期应大力发展用材林、药材林、管好用好杂木薪炭林;近期应大力发展养殖业;短期应在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突出抓好烤烟生产。
为突出抓好见效快的烤烟生产,他调动村民种烟积极性,并帮扶烟农建新式烤房,提高烤烟质量,增加产值。种烟大户杜芳福建烤房缺少资金,他毫不犹豫地拿出1500元予以资助;烟农林耀海没有钱建烤房,他既出钱又出力,把建烤房所需的所有材料买好后请车送到林耀海家里,帮其建起了烤房。在他的帮扶下,全村新建新式烤房达18栋,烤烟种植面积由他上任初期的60亩增加到25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3500元。同时,他积极向林业部门争取政策,将全村近万亩山林划出5600亩定为国家级生态林保护项目,并建立村民自发造林补助机制,开辟了200多亩高标准高产用材林基地,如今,林业部门每年直接补贴到农户的资金就有9万多元。
此外,他还积极鼓励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组织中老年村民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全村常年劳务输出70多人,每年的务工及养殖收入可达130余万元。
打造和谐园
“我只想通过我的努力,帮助村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逐步消除贫穷,创建一个和谐共处、共同致富的氛围。”这是王立成接受《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对全村的“五保户”、弱智低收入家庭、孤儿寡母特困户、老弱病残者,他心中有一本清册,经常上门走访并自掏腰包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五保户”王树槐,全家三口人全是弱智,无能力管理家庭,他就主动当起了该家的家长,帮其组织管理家庭资金,制定生产、生活计划,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都由他买好并送到家。2008年冰冻期间,王树槐家的牛栏、猪舍被冰雪压塌,他立即组织村民义务为该户建起了40多平米的栏舍,并组织资金为其买了一头小牛和仔猪。2008年3月28日,“五保户”王化幸突然病逝,安葬死者的衣物、葬品必须到镇上购买,当时正值冰雪封山,通往镇上的道路全程冰冻,车马难行,为了及时下葬,他让村民在死者家中准备,自己清早6点启程,徒步往返46公里购买安葬所需衣、物,晚上10点多钟才全身冰雪地赶回死者家中,双手因多次摔跤在不停地流血,在场的村民及其亲友见此情景,有的当场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的影响下,如今,全村村民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形成了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培养接班人
“有了好的接班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延续,人才培养是党组织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这是王立成在全村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会上讲的话。
以往,犀牛园村因为穷,连村部都没有,村里的各类活动都是到村干部各家轮流座庄,没有一个固定场所。因为穷,供孩子读书的人少,全村截止2010年还没有出一个正派大学生。村民缺文化、少知识,就算外出务工都只能卖苦力,做廉价工。
为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5万元修建了一栋200平方米的村部,并在村部建起了村级图书室,通过定期开放和开展读书会活动组织村民学习,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务农水平。为打开山区与山外的信息沟通渠道,他不厌其烦的多次到通信单位登门求援,建起了全村人渴望已久的通讯机站,为本村及周边6个村近4000人彻底解决了通讯不畅、信息不灵的问题。有了书本熏陶和信息交流,村里年轻人的视野开阔了,心智启动了,要求进步的人多了起来,近年来,他先后选送了10名入党积极份子到镇组织部门培训,新发展了5名党员,改写了他任职前全村20多年没有发展一名新党员的历史,为培养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赤胆报家乡
“家乡这么穷,乡亲们的生活这么苦,我当这个支书不是图名,更不是图利,就只想真心为家乡做点实事。”犀牛园村其他村干部非要给他报酬时,他如是说。
为了村民脱贫致富,他没日没夜奔前跑后,除了精神和体力上的劳累外,为不给村里增加负担,在跑项目、筹资金及上级到村里来检查工作、验收工程的过程中,他都是自已贴车费、烟钱、住宿费和招待费,同时,还经常为“五保户”、困难户贴补生活费,当支书6年多来,他不仅没有在村里报一分钱的费用,还把自已的退休生活费贴进去了3万多元,在他初任支书的前3年特困时期,政府发给他的工资,他全部发给了经济拮据的其他村干部,自己愣是没拿一分钱报酬。
真心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6年来,犀牛园村年年被江垭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当地政府、村民还多次到农行为他请功,他的无私奉献事迹引起了农总行企业文化部的高度关注,《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专程到犀牛园村采访他时,他说:“这几年为家乡做了一点工作,使村内的各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镇上和县里也得到了一些荣誉,人是辛苦些,但我感受到真心为老百姓做点事,他们会记得你的好,记得你的情,我觉得很知足、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