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对门口的这副楹联作出新解:“‘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这个‘斯’也是指的这个新时代。”
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湖湘之盛,盛在人才。千百年来,湖湘人才群体涌现,成就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人才盛景,锤炼了“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品质。
迈入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伟大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在湖南的各行各业挑大梁、唱主角,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
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湖南人历来有不怕苦、不服输的闯劲拼劲,富有改革精神和开放意识。”
所以,如果你要写湖南人,就不能只写湖南人。你要写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是湖南人的精神内核。
湖湘人才之盛
“盛”在热辣勇猛的底色
这几天,继“南方小土豆”一词爆火之后,各省份游客的昵称又引发热议,而湖南人被网友称为“小辣椒”。
这个昵称,符合外界对湖南人的第一印象。火辣的湘菜,盛满了湖南人的火辣性格。热辣勇猛是刻在他们DNA里的底色。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潮流怎样发展,他们总能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奔跑,勇做强者。
湖南豪杰层出不穷。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杨度的这句话,电闪雷鸣,振聋发聩。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湖南人才奔涌之势,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
魏源第一个提出“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推动开展洋务运动,黄兴、宋教仁引领辛亥革命风骚;蔡和森最早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新中国;毛岸英、欧阳海、罗盛教等舍身殉国,张超、张辉、黄诗燕等前仆后继……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有湖南人挺身而出,开风气之先,担中流砥柱。
湖南英才百花齐放。
从伢子到妹陀,从领军者到技术工,从湘军到湘商,湖南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叱咤风云。
养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鱼院士刘少军、茶院士刘仲华、杂草防控院士柏连阳、食品工程院士单杨、木竹院士吴义强……加上去年新晋的有色金属院士赵中伟,在湘两院院士组成豪华“院士天团”。
“时代楷模”“七一勋章”“大国工匠”名单中,万步炎、艾爱国、易冉等湖南人榜上有名。
全球超400万湘商,产业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湘商资产规模超4万亿元。
古有“湘军”骁勇善战,今有“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名片闪亮,5万多名视频文创人才集聚“中国V谷”马栏山。
湖湘之地,俊采星驰。900多万各类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挥洒青春与汗水,助力湖南在新时代十年,GDP实现万亿级“三级跳”。
湖南成果独树一帜。
湖南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发展大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培育了一大群勇攀科学高峰、敢于担当作为的现代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尖端前端、领跑并跑、首台首套科技成果——
“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盾构机等向深空、深海、深地进军……
2023年,是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
这两件里程碑意义事件背后,都有湖南人的闪耀存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是从湖南的试验田走出,带领团队创造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奇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湘潭伢子汤洪波二度出征,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
湖湘人才之盛
“盛”在广纳贤才的胸怀
湖南人凭什么一次又一次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成功业之盛?湖南这片土地为何能保持人才蔚起的蓬勃之势,绵延而不绝,历久而弥新?
湖南有“三个高地”引领。
今天的湖南,正全力推动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更有条件成就人才。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推进“三个高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科学部署,诚挚邀请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来补链延链强链,迫切需要拥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大驱动力的企业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等标志性工程的立标打样,更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工程项目滚动实施,发展机会充分涌流。这是“三个高地”建设的“任务书”,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更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窗口期”。
湖南有“湘商回归”召唤。
新一代湘商,大多集聚在高新技术领域,他们所积攒的创新创造经验,与湖南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蓝思科技、中伟控股、爱尔眼科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家返湘发展,如鱼得水。
湖南自2017年推进“湘商回归”工程以来,累计引入湘商项目投资近2万亿元。
“让广大湘商在湘更吃香”,去年以来,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连续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湘商回归座谈会,将会场搬到京沪粤和东南亚,并与湘商及其家属共迎中秋、共叙乡情,激荡起无数湘商的家乡情怀、回乡投资的创业热情。
“我们迎来了湘籍创业者布局长沙、二次创业的好时代。”1月3日,在深圳举行的2024湾区湘商回归大会上,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深情呼吁。
湘商回归与故土同频共振,应人才之需,解发展之急,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前11月,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291家,同比增长43.6%。
湖南有“顶流城市”“背书”。
新年伊始,长沙便收获“央视春晚分会场”的“泼天富贵”。有人问:长沙,你接不接得住?
呵,无论你姓甚名谁、来自何方,长沙绝不会让你高攀不起。
“房住不炒”口碑、城乡保险全域覆盖、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等,让这里足以安放更多的生活和梦想。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吸引“最强大脑”纷纷向此汇聚。
上榜“00后最爱去的城市”“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成为“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市”,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3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最具潜力城市”……三千年古城长沙,拥之则安,伴之则暖,总能戳中你们的心。
湖湘人才之盛
“盛”在改革创新的魄力
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用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搅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不断释放出人才的才华和能力,迎来万马奔腾的景象。
湖南给人才机制“松绑”。
岁末年初,一则“湖南职称评审破‘四唯’”的消息令湖湘人才为之振奋。
湖南新出台职称评审20条实施意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唯奖项,注重实干实绩。只要你拥有一技之长,就能拥有一席之地。
破“四唯”,也立“新标”。
在湖南,人才被高看厚爱。省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90名高层次专家,推动落实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评审出“新八级工”首批特级技师人选,打破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开设新型职业农民、网络文学、科普师等新型领域职称评审,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湖南让高“研”值人才吃香。
1月6日,湘江基金小镇内,“智汇潇湘·金博奖”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海外科技人才专场赛决赛角逐火热。23个优质科创项目选手同台竞技、大展身手,见证湖南引才引智新赛道正向海外拓展。
今天的湖南,愿为高“研”值人才倾尽全力,让他们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为科研人员“减负”,省级项目申报书实现项目无纸化申报。
科研经费从“方便管理”转向“方便服务”。湖南大学教授张吉良笑称,如今,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
创新奖酬激励,中南大学首创“两个70%”政策,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依托中南大学技术在湖南设立的公司达到1000家以上,创造了“从研到发”的“造富神话”。
湖南请青年人才站C位。
湖南省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中,青年人才的比例提高到了50%以上。
长沙人才政策的“升级版45条”,专设“广泛聚集青年俊才”篇章,发放补贴超18亿元。
茶颜悦色、三顿半、果呀呀等年轻人创办的本土网红品牌中,中层大多拥有公司股份,甚至有的企业还给刚生完孩子的员工每月保姆津贴。
难怪许多回湘的湖南人说,这里是“回得去的家乡”;许多来湖南的人说,这里是“到得了的远方”。
正是这强大的吸附人才的开放包容性,让湖南不断推动人才优势与产业优势相融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衔接,把“惟楚有材”的广泛影响力变成“人才兴湘”的现实生产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今的三湘大地,无数奋斗者的梦想,正在成就新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