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人物访谈

赵辉敦:广袤田野写春秋

2016-06-02 08:38:54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黄岳云 李波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张家界新闻网6月2日讯 (通讯员 黄岳云 李波) 初夏时节,行走在慈利县通津铺镇氽湖村、竹叶坪村、燕子等村,只见成片的稻田里已是绿油油的一片。

    在氽湖村,有位老人笑着说“如今我们不栽秧哒,村里几百亩稻田都叫赵总承包哒,”。

    “怎么个承包法?那你们的收入从哪里来呢?”面对记者一连串的询问,老人微笑着说,你找到了赵辉敦哒,就有答案了。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位浑身透着泥土气息的新型职业农民赵辉敦。

    在田埂上他与记者聊起了自己专心伺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

    赵辉敦1987年初中毕业后辍学务农。1989年,闯汤长沙,受聘于一家农业机械销售公司,在全省范围内从事农机销售,这一干就是12年。聪明、好学的他在这12年内学会了销售、学会了机械维修,体会到了农业增收必须依托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从业务员到片区经理、从门外汉到农机“土专家”,这12年,为他积累了人生经历上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成就了他现在投身农业的源泉。

    2001年,赵辉敦辞去长沙工作,回到家乡,怀揣着推广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开办了“慈利县威意农机销售部”,从事山区农业机械销售、推广,这一干又是12年。凭着对农业机械的熟悉、个人良好的信誉,农机销售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占据了慈利农机销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12年的农机销售为赵辉敦完成了投身农业的资本积累。

    顺势而为投身三农

    “钱多会生怪”,但理性的赵辉敦没有将自己赚来的辛苦钱用于吃喝玩乐,也没有投资于不切实际的项目。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的他,时常与农机大户“扯谈”,谈论最多的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的问题。

    智者一扯就明,思路越来越清。对于早有想法回家承包土地的赵辉敦,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他是关注最多的。

    “以前种田地,全靠人工、牛工,现在不同哒,种田全部是机械化,中央从2003年来,每年第一个发的文件就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前后后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实行各行农业补贴,60岁以上国家还给生活费,哪项政策不好,我觉得投资农业是稳稳当当的。我要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智者因事而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赵辉敦经过熟虑,在2014年11月成立了“慈利县威意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我的第二次创业项目。主要是规模化种植水稻,但很多时候,想象的事情不是如计划去走的,原来想只租200亩田试哈,可是去村里去发动、签合同的时候,一下子达到了快1000亩,主要是邻近一个村的田都租出去,每亩租金500元,老百姓平时还可以去搞散事,一天60块,算起帐来,老百姓觉得合算;再一个是农村里搞事的人都是快60岁以上的人,也搞不起哒。”

    “面积一下子长了4倍,搞得我‘骑虎难下’,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年下来,人勤天助,970亩田除去一切开支,略有赚头。一年中与农业及许多相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生产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解决。国家惠农政策我能享受的,相关部门及时给予补助到位,这也是我继续扩大规模的重要理由。”

    广袤田野写春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经历了2014年租地种粮的尝试成功,也迎来赵辉敦创业的大跨步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2015年以来,赵辉敦在威意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联合部分种田大户成立了慈利县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注册成立慈利县绿之禾生态农地业科技有限公司。三年里,跨越了三大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大小机械40多套台,综合性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操作,企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近40人就业。

    2015年,企业承包土地1069亩,2016年企业承包土地2500余亩。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高效栽培模式,带动农、企双羸,共同发展。

    针对农村劳动力缺的特点,赵辉敦利用企业优势,向农民推出“四包”服务模式,即包育、包栽、包收、包技术指导。农民只需按每亩向企业交纳450元服务费,就能得到从种子购买到大田收割的全程服务。这一模式,农民每亩可节省成本60元,而企业每亩可获利润70元,实现了农民方便实惠、企业获利增效的双羸发展。

    农业如何增效一直来是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研究的课题。过去农民通行的“稻+油”或“稻+菜”或者就是一季稻栽培模式,一年下来,除去成本所剩无几。2015年,赵辉敦试行“烟+稻+菜(肥)”栽培模式,今年发展500亩“稻+再生稻+油(菜或肥)模式”、发展150亩温室大棚西瓜栽培,并坚持长期与农业、烟草等部门技术人员组建技术团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经济栽培模式。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赵辉敦通过参观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溪畔,发展“葡萄长廊”,以创意农业带动企业发展。

    在赵辉敦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扶贫协议》,甲方为通津铺镇汆湖村民委员会、乙方为慈利县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议标明:五年内,汆湖村依托绿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精准帮扶,让村里27户1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一入社,赚三样钱,这才是精准扶贫。五年后,签协议的贫困人口定全部脱贫。”赵辉敦信心满满,他向记者解读协议,汆湖村委会将100名扶贫对象作为试点,把每人1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照20%的标准向他们返红利,五年过后本金全部归还贫困户。同时,合作社每年以54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并以70元一天的工资聘请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

    “汆湖村共有贫困人口300名,如果试点成功,剩下的200名也会走这种精准扶贫的路子。”赵辉敦表示,合作社将全力搞好生产,尽早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富裕起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集农场主、合作社社长、公司董事长三重身份于一身的赵辉敦,正在广袤的田野书写三农企业春秋“新蝶变”。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