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人物访谈

聂耀亚 桑植民歌需要再认识

2016-09-06 14:40:33  来源:文/本报记者 曾甲长 图/本报记者 胡卫衡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第一次感受聂耀亚,是在一次全市旅游线路的调研会上。

      也许是长期从事基层文化的原因,他对桑植民歌充满希望,也对其未来充满焦虑,话语里充满“学术感”。桑植民歌,过去发展得怎样,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如何打好这张牌,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采访聂耀亚这个人,了解桑植民歌的昨天和今天,同时为明天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民生周刊:在推广桑植民歌上面,你是不是有一种焦虑感?

      聂耀亚:对。桑植民歌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资源,我们张家界有这么好的自然风光,但过去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一块上却做得还不够,没有把桑植民歌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对待,桑植民歌之于张家界的意义还需要再认识。

      民生周刊:但是这些年我们已经有了“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等一批成功的文化演艺节目。

      聂耀亚:“天门狐仙”只是部分地融合了张家界本土文化元素,其实质是外来文化看中了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代表的是湖湘文化。至于“魅力湘西”,它是大湘西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节目。

      当然,你可以说它们是张家界的,但是作为一个张家界人,我个人对桑植民歌缺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推广平台,感到非常遗憾。

      民生周刊:你认为桑植民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聂耀亚:桑植民歌是一朵奇葩。你说咱们两区两县甚至包括相邻的永顺这些地方,为什么只有桑植保留了大量民歌?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嘛,桑植在1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歌代语,以歌传情,创造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很多内容,在这片高山峻岭间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色价值。

      民生周刊:桑植民歌真正闻名,是什么时候?

      聂耀亚: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桑植民歌曾分别在1957年元月、1962年5月、1979年10月三次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1987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舞蹈赛演出会上,桑植民歌手尚生武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深情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棒棒儿捶在岩板上》等五首民歌。后来,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何纪光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的《板栗开花一条线》以及《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桑植民歌之所以为世人广泛知晓,既是因为其本身无穷的魅力,也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辛勤采风和创作的结果。像秦西弦、白诚仁、谭盾、鲁颂、彭梦麟等著名艺术家都到过桑植采风,为桑植民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生周刊:请问桑植民歌现在流传得如何?

      聂耀亚:桑植民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随处可见,拿我们桑植县来说,是无人不歌,无时不歌,无处不歌。在桑植的民歌广场,几乎每周、每天都有群众唱民歌。我们对县直单位有个要求:每名干部都要能唱5至10首桑植民歌。

      现在的桑植民歌不仅被当作常规节目唱给游客听,而且被用作肯德基的背景音乐娱乐消费者。在周边地区,例如在凤凰,他们给游客唱的都是桑植民歌,但他们叫“湘西民歌”。

      民生周刊:你刚才说了文化和旅游应该融合,桑植民歌对张家界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聂耀亚: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最看重的还是旅游目的地和其居住地的差异性,文化是最能提供这种差异性的元素,也是最持久的东西。桑植民歌能够给张家界自然风景植入非常独特的文化元素,能够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一次难忘之旅,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在游客体验旅游的过程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桑植有1万多首民歌。张家界是一个旅游地区,这些文化资源如果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并且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表现,你说会给游客一个多大的震动?

      民生周刊:你的意思是桑植民歌可以成为像“天门狐仙”、“魅力湘西”那样的演艺节目?你觉得现在离这个目标远吗?

      聂耀亚:桑植民歌的推广的确需要一块阵地,这个阵地不管是演艺节目也好,还是民俗村落或者音乐剧也好,只要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它一定具有广阔的市场。而且这不仅是桑植民歌需要,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张家界旅游也同样需要,它需要进一步拉长旅游的链条,丰富旅游的内容,增添旅游的文化内涵。

      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张家界旅游发展到现在都呼唤能体现本土文化的符号出现。你说一张景区门票值多少钱?200多块钱,这个价格就是一场电影,一台节目的钱嘛。

      民生周刊:在培育和展示桑植民歌上,桑植县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

      聂耀亚:文化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政府主要做事业发展基础性的工作,满足老百姓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这些年来,桑植县挖掘和整理了一批桑植民歌,开展了桑植民歌节、民歌进高校等活动,同时还利用电视媒体进行了一些推广的尝试。可以说,桑植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市场的活力创造了条件。但在市场这一块,进展仍然不大。

      我个人认为,桑植民歌要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成为张家界的旅游文化品牌,光靠县里力犹不及,还得靠市里,靠全市一盘棋来统筹考虑。

      现在临近张家界的一些地方,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像湘西自治州,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固定的编制,保护资金每年上百万,他们还对接了文化部和财政部,建立了武陵山片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投入也比较大。那么这些工作在张家界还存在短板。这个中间,可能还存在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认为桑植民歌最好改为张家界民歌,这种认识不利于桑植民歌下阶段的发展,也不利于张家界整体运营桑植民歌。

      民生周刊:你的建议是什么?

      聂耀亚:张家界前一阵有个调研做得很好,就是把西线、东线以及核心景区统筹考虑。这去的战略布局我认为是非常科学的,过来桑植县的特色文化产业没有被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战略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处于放任自流、自行发展的状态,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

      我个人认为,未来如果能定位于“看山在武陵源,旅游服务在永定区,休闲在慈利,文化体验在桑植”,通过拉长旅游链条之后,不仅有利于为桑植民歌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更有利于张家界的整体发展。

      桑植民歌魅力无穷,未来如果把桑植民歌放在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表演,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她的魅力,是一件很让人振奋的事情。今后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开通后,桑植县的区位优势会很明显,游客进入桑植更加方便,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对桑植民歌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