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溇澧好风光,慈姑多风情”,说的就是我的家乡慈利,这里位于武陵山脉东部,南山北山之间的风俗,澧水溇水之滨的风情多姿多彩。土家族 “过赶年”的习俗流传至今;澧水河岸的岩泊渡镇五月十五“二端午”过得隆重而热闹;溇水河岸的九溪古城充满传奇色彩;黄石水库周边地区的 “板板龙灯”声名远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家不分你我,血脉相融,相亲相爱。我们扎根于同一片土地,拥抱着同 一片蓝天,幸福生活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画卷一:洪水中的生死营救
2018 年的夏天,一场暴雨袭击了溇水河的上游,“竹筒水”滚滚而来,顷刻间灌满了河道。河流的下游,一派宁静安详,河边洗衣服的人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棒槌声声,有节奏地和着河水哗哗的乐曲,生活的歌谣在欢唱。人们并不知道,洪水即将席卷而来。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也在这里洗衣服。老人家姓肖,是汉族人,独自生活,老伴已经离世,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子在外地上学,一年中亲人陪在身边的日子并不多。好在她身体硬朗,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街坊邻居有土家族,也有汉族,大家平时走得勤,大事小事都帮衬着。
这一天,老人家像平日里一样,背着背篓去河边洗衣服。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闪亮,一会儿已经阴沉沉了。没有人在意天气的变化,河边洗衣服的码头搭建了棚子,雨水淋不着。洗衣服的人来来去去,直到暴雨落下,上游的洪水咆哮而至。
“快!快!有人被困在河中间的小洲上了!”有人焦急地喊。镇政府干部土家族李大叔听到有人被困,匆匆向河边跑去。他远远地看见湍急的水流中有一个老人脚步不稳,情绪慌乱,情况十分危险。水中的老人,就是那位独居的汉族老奶奶。
水流上涨的速度和越来越恶劣的天气容不得人犹豫!他脱掉外衣,踏入水中,向老人走去。水流的冲击力好几次让他跌倒,幸好自小在河水中泡大的他熟悉水性,练就了一身对抗水流的本领。到了老人的身边,他一边稳住老人一边向岸边游回。岸上的人找来了游泳圈,系上绳索扔入水中,助他一臂之力。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老人家带上了岸,脱离了危险。
“肖家奶奶差点被洪水卷走了 ! 幸好镇政府的李干部救了她!”被救和救人的新闻传遍了小镇。人们一面庆幸老人平安无事,一面赞叹救人者的英雄事迹!
“我没有想那么多,当时情况很危急。我会水,就下水去救人了。”李大叔说,“我们是街坊,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何况我是一名党员干部,理所应当为群众排忧解难!”
画卷二:小姨的幸福生活
小姨出嫁时,娘家送亲的人都在为她担忧:婆家那个地方真的太穷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她嫁去的地方是一个土家族乡,名叫三官寺,境内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相对于其他乡镇,是贫穷落后的。小姨是一名民办老师,在三官寺的一所小学代课,为了考编制,坚持学习了几年,等到梦想达成,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婚嫁年龄。同事中有名男老师,住在三官寺的吴王坡村,家境不好,也迟迟没有觅得良人。他们在相处中了解了彼此,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的吴王坡村以及临近的株垭村、水车坪村,非常贫困,当地有广为流传的话“有女不嫁吴王坡,半夜起来挑水喝”“挑起箩筐上株垭,好汉都怕绊倒哒”,可见其贫困程度之深。老旧破败的木房子,坎坷不平的山路,还有人们脸上疲惫无奈的神情,都是贫穷的具象表达。
早些年的小姨过得很辛苦,工作上,要想尽办法让贫困的孩子坚持上学,资助他们是常有的事。家庭中,养育孩子,盖建新房,赡养老人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的。小姨凭着一股劲儿,日子过得充实有奔头。
2011 年,她居住的村里开发了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路修得宽阔平整,村里的房子修缮亮化,引水工程建成使用,万亩花海美轮美奂……围绕着大峡谷景区的旅游产业带动扶贫产业,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小姨一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县城购置了房子,村里每年有分红,老宅被人租用做民宿。最让小姨感到愉悦的是,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让人们更重视教育,让她能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小姨的幸福生活,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是“民族团结”之树开出的美丽花朵。
画卷三:民俗文化之花灿烂盛放
2023年的元宵节,一场盛大的“板板龙灯会”在慈利县人民广场举行。
天色入暮,一盏盏茧灯亮起,暖黄的灯火成串成片,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象。围观的人们翘首以待,精彩的”舞龙灯”即将拉开帷幕。这是慈利县闹元宵的传统项目——板板龙灯。在《慈利县志》这样记载:“编竹作龙,节节蝉联,幕布其外,彩色斑然……数十百凳,联为一龙,亦诡异观矣。”
暮色渐深,串串礼炮声响起,锣鼓敲出撼天动地的节奏,龙灯舞动起来,高高昂起的龙头带领着千盏固定在板凳上的茧灯组成龙身,游动穿行。舞龙灯的汉子声声吆喝,配合舞出的“太极图”“一笔福”“中国梦”等阵型,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气势狂野奔放,场面蔚为壮观。
蜿蜒的巨龙,舞出广场,游向街道。舞灯的人,围观的人,都沉浸在这一场万人空巷的狂欢之中。
“板板龙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于 2021 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土家摆手舞、花灯戏、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们与湖湘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在一起,承载着我们的基因和血脉,寄托着我们的精神信仰。它们不仅是史书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影像,还是走进人们内心的生活,温热鲜活,触手可及。
“土俗淳慈,产物得利”,在慈利这片沃土上,“民族团结”之树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多民族之间血脉相融,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慈利县芙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