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名的来历

2025-04-21 10:58:12  来源:  作者:戴楚洲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界、文化界和政界、商界,“张家界”这个历史地名概念的内涵逐渐减少、外延逐渐增多,“张家界”所指范围逐渐扩大。张家界这个地名概念的外延包含“古今所有的张家界”:
          第一、明清时期的张家界是指南流的无事溪(现又名沙堤溪)与北流的索溪上游(现名为金鞭溪)之分水界限。早在先秦时期,张家界境内已有土家祖先生息繁衍。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张家界境内隶属慈姑县;汉代隶属充县,明代隶属慈利县。在明代崇祯年间以前,张家界原名“索溪界”,因地处索溪上游而得名。在锣鼓塔发现的明代天启年间周氏墓碑刻有“慈利县十二都索溪萝葡塔(即今锣鼓塔)安葬”等文字。张家界因明代张姓祖先居住而得名,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于明清时期已被文人墨客发现。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记载:“张(万)聪,明成化时,以指挥自南昌丰乐(县)官永定卫,遂著族焉。”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永定卫大庸所指挥张万聪第六代孙张再昌在《崇祯张氏族谱》序中写道:“吾祖(张万)聪公,大明成化时,奉旨实授指挥至(大庸)所,即慈姑州永定卫大庸所也。大明弘治(年)间,见我祖(张万)聪公镇守多载,忠胆报国,将(永定)卫城西关外鹞鹰坡至龙凤庵一带山林之地恩赐给我祖聪公,为功绩之典。”《张家界张万聪谱书》也有如此记载。这些史料证实永定卫大庸所指挥张万聪在明代弘治年间得到(张家界)龙凤庵一带封地以后,带着家人迁徙定居,雇请当地土家先民开垦山林之地,(张家界)龙凤庵遂为张万聪所有并且被其开发。张万聪的母亲黄氏死后,葬于黄氏寨峰顶南侧。为了祭祀其母,修建清平寺兼作墓庐,内供明代张万聪之母黄氏婆婆塑像,故得名“黄氏寨”。张家界始迁祖张万聪死后被葬在鲁家山,张万聪之墓至今仍在张家界居委会庙湾组张家老屋背后祖山。现在,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张家界居委会的张剑、张吉民、张程孝、张自明、张新明等张姓居民均说是其先祖——永定卫指挥张万聪的后代,张家界居委会庙湾组仍然存在古代张氏宗祠。明代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张万聪第六代孙张再弘因设“团官衙署”于索溪界(为土家语地名,其汉语意思是雾大的山界)。张再昌在《崇祯张氏族谱》序中首次记载张家界得名过程:“大明崇祯三年,兄(张)再弘蒙恩赐团官,故索溪界即张家界是也。东六房岗、朝阳湾,西白羊山、楠竹院、中坪等地系兄(张再弘)团官衙署。感先祖荫袭之德,蒙敕旨建造之。成,故有上马磴、下马磴。”立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龙凤庵碑》亦载:“张家界至芦茅界,山麓劈分三大支。”由此可见,因索溪界成为张家世袭领地而于明代崇祯年间被更名为“张家界”。经查有关史志,张家界、朝天山、青岩山等风景名胜区自古并非一地,亦无统一地名。从沙堤街道板坪村、朝阳村以上的磨子峪至锣鼓塔、老磨湾一带称张家界,从黄石寨至朝天观一带称朝天山(又名马鬃岭),从黄石寨至百丈峡一带称青岩山。陈光前在最早记载张家界风景区的《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中写道:“三女崖与天门山对峙,石状如三女,俗呼三姊妹(山)。”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记载:“青岩山,县西北八十里,上产石耳。”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亦载:“黄丝寨在城北八十里,近源头。四周绝壁,一径可上,其上宽平。”明清时期张氏居住的张家界是指现在的磨子峪水库至锣鼓塌的一道狭长山峪。张姓后裔在张家界繁衍了五百多年,至今已有1000多人。清代《道光永定县志》曾载:“无事溪(今又名沙堤溪)在永定县治西,发源于张家界。”清代《同治慈利县志》亦载:“由矿洞峪经干溪南入者为老木湾、张家界、唐家山、插旗峪等水。”清代王先谦编辑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也载:“无事溪源出永定县张家界。”《民国慈利县志》又载:“索溪上源(现名为金鞭溪)出大庸县张家界。”往东北流经止马塔、军邸坪等处。可见,张家界之“界”原为水界,是索溪南源磨子峪与无事溪北源大峪的分水山界(即分水岭)。索溪源头与无事溪源头分界之处锣鼓塔南侧山岭才是明清时期真正的张家界地域,现演变为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张家界社区居委会。
          第二、狭义的张家界是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办事处所辖张家界、锣鼓塔和袁家界三个社区居委会。1950年,大庸县建立张家界农民协会。1952年,建立张家界乡。1956年,推进农业合作化,此地设置沙堤乡所属张家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元月30日,湖南省林业厅林字[1958]第62号文件发出《关于大庸县建立林场问题的答复》。3月,湘西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电示大庸县人民委员会,准予大庸县创办“国营张家界林场”。3月17日,张家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出具赠送荒山林地给国家林场的证书。1958年4月,大庸县组建国营张家界林场,于4月15日召开国营张家界林场成立大会。国营张家界林场由分出来的沙堤乡张家界农业生产合作社、协合乡龙尾巴农业生产合作社、禹溪乡十八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中湖乡袁家界农业生产合作社所属的接壤地带的部分山地构成,总面积3807.5公顷。由于林场场址设在张家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老磨湾,而且征用张家界农业生产合作社山地面积最大,因而此林场冠以“张家界”之名。1958年秋推进公社化时,张家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改为张家界生产大队,隶属火箭公社。1961年,张家界生产大队隶属沙堤人民公社。1982年9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发文批准建立“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把张家界生产大队划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1984年改公社为乡政府时,张家界生产大队被更名为“张家界村”。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代管张家界村、袁家界村和原禹溪乡十八山村卸甲峪组。1994年,根据武陵源区政府批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辖张家界、锣鼓塌和袁家界三个居委会,总面积为71389亩。

    第三、广义的张家界是指湖南省张家界市。1988年5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77号文件作出《关于湖南省大庸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批复》,同意大庸市升为地级市。1991年,大庸市人大举行第五次会议,到会的两百多名市人大代表就更改市名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达成共识。1991年12月,市政府呈报了《关于要求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的请示》。1994年4月,国务院以国办函[1994]25号文件批复同意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张家界市总面积为9533·77平方公里,管辖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县、桑植县。

     

    (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