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鲜明基调。
察势者智,驭势者明。做好来年经济工作,政策取向备受关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经济工作,把脉当前经济形势,定调来年发展大计,无疑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12个字,在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提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说明“稳”的基调更加强化,“进”的期待更加明确,“立”的要求更加凸显,这是党中央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鲜明的目标要求和方向指引,必须精准把握,融通悟透。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我们党驾驭经济工作成功实践反复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与往年相区别的是,此次在“稳中求进”之后,“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表述格外醒目。之所以进一步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就是在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重大转型意义的新要求,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指明方向、提供遵循,把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大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叙事中。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注重策略方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理解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关键是把握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蕴含着“稳”与“进”、“立”和“破”的深刻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来看“稳”和“进”如何平衡——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统筹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就要在“稳”的基础上全力推动“进”,也要通过“进”来确保实现“稳”。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两者不能割裂开来。特别是在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当下,要深刻认识到没有发展、没有“进”,就不会真正实现“稳”。
一方面要抓好抓实“稳”的基础,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坚决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为实现“进”的目标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要主动为“进”培育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让经济“进”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动能更旺,从而实现“稳”和“进”的良性互动。
再来看“立”和“破”如何排序——
“立”与“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到底是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抑或是立破并举,面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到实现“双碳”目标时,就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并打了一个形象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这形象地阐明,“破”之前需要先想好怎么“立”。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过,“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先立后破”作为工作基调明确提出来,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其本意就是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出现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在工作中要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协调性,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培育壮大增量来调整优化存量。
具体到明年经济工作中,要“立”什么,“破”什么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了明显信号。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拉动能力“立”起来,再把那些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相适应的落后生产力逐渐地“破”除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稳”强调了责任担当,“进”和“立”则更强调主动作为、积极有为。
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极其艰巨,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作为,勇于挑大梁,善于成大事。
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其言切切、其情殷殷”。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意图,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凝心聚力答好经济发展的时代考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