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年我不主动请缨参加“三区”支教,我就不会踏上张家界这一块神奇的土地,就不会与永定、慈利结缘,就不能品味武陵山脉、澧水河水的生动多情。
我来了,张家界,带着我支教的情怀而来,且这一来就近两年了。
大凡去成就某件事,初始经历往往刻骨铭心。
“三区”支教第一站是永定区茅岩河九年制学校,在这的支教经历印证了上面那句话。
出张家界市区,车子一路向西驱驰,沿途山陡路高,盘山公路弯多路急,所见公路时而折叠,时而断裂。好不容易到了茅岩河地界。快临近目的地又迎来好几个大弯。在海拔近千米的大山侧面往向下望去,茅岩河就静静躺在群山环抱的一片坳地之中,只见整个集镇呈“一”字排开,如积木般整齐林立,集镇周边是大山里难得的良田美池相绕,桑竹之属环包,这幅田园图画倒是有世外桃花源的模样,我为之一振,不禁顿生好心情。
刚到校,学校就将我们的衣食起居安排的妥妥当当,满满的宾至如归。
时令已近秋分,入夜的茅岩河静谧而又恬静,公寓楼旁的莓茶园,蛙声一遍,聒噪不已,偶伴虫鸣鸟啾,习风阵阵,略带凉意,身处自然,心生欢喜,倒也惬意,颠簸一天的我在品味美丽夜景中很快入眠……
第一次支教之行,对我来说,这里有的是关怀,有的是期许。
“张老师,我家伢子让你多费心,管严些。”
“张老师,这孩子不听话,希望你多出双眼睛。”
……
每每听到家长这般言语,我暗下决心,支教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辜负家长的信任和期望。
也正是在这时,往往会顿生凭己之力“大济苍生”般的豪情壮志。但更多寄寓的这般情感,是在平淡充实且快乐的点滴工作生活中得以显现的。
我发现,“三区”孩子面容上多生了些质朴,骨子少有了些刻苦努力学习向前奔的韧劲。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曾数度步行数公里深入大山进行家访;我磨课至深夜,只为了示范课来的更好些;即便身体不适,疾病像老朋友般的经常造访我,我也咬紧牙关硬是不愿请一天假。
茅岩河做为张家界西线旅游区,境内有漂流,养生温泉,且有号称“小三峡”的平湖游 ,虽近在咫尺,却由于平时课业原因竟没能成行亲往一次,虽有遗憾,却也欣慰。倒是傍晚时分,雷打不动在千亩莓茶园散步,让我的身心得到放松,令不适之体得以稍微治疗。
闲暇,喜独自来到茅岩河畔,凝视那汤汤茅岩河水东流,并生回响出苏子《赤壁赋》中的那句:袅袅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也不自觉从内心里发出“建功立业当惜时”的慨叹来。
支教工作生活中折射出的情怀,犹如桃李之芬芳,不言成蹊,支教于我来说,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担当。
支教的征程依旧在路上。
2021一2022学年,受援学校是在慈利职业中专。相较以前,在职专,教学任务更重、休息时间更少,对此,我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深知,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这般想来,倒有了一丝幸福感,毕竟在这里能更大地体现出个人的教育价值和人生意义。
职业中专的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纪律性不强,学习兴致不高,理想前途感缺失, 厌学情绪较严重。鉴于此,我在上课时,面对那些听课不用心的学生,总不失时宜的灌输一些诸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努力奋斗,争做大国工匠”之类的话鼓励他们,并尽我所能使课堂生动活跃,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置身于对知识的撷取;课余,总能与学生一道参与到各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去,与他们共悲伤、同欢笑,陪伴他们改变、进步、成长。偶尔我也会有自身困惑矛盾的时候,或愤怒、或斥责、或高高将教鞭扬起、或将拳头砸向讲台……但这都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留下的仍然是对他们的苦口婆心和谆谆教导。
在这里,我迎着一群满怀希望的高一新生而来,我伴着一群展翅高飞的高三学子而去,我在学生的爱戴里幸福的工作,又在对学生的祝福中不舍的离去。
支教生活中每一细节每一情境,于我是历练,是财富,我将珍视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雄峻的横亘在华中大地的武陵山脉,巍峨起伏;那滚滚东流入八百里洞庭的汤汤澧水,蜿蜒绵长。它们孕育着武陵儿女。我如山奔水流,依旧在路上奔忙,只为桃李芬芳。(作者 张吉贵 慈利县职业中专常德市支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