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的搀扶下,他从病床上艰难坐起来,说话口齿不清。但当听到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他突然有力地戴上泛白的旧军帽,敬上标准的军礼,坚毅果敢。

孙景坤在位于辽宁丹东市元宝区的家中(7月7日摄)。杨青 摄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就是他,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数十载,复员回乡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英雄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回忆起68年前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景坤眼含泪水。 1952年10月,炮火连天的朝鲜临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正在进行。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孙景坤所在部队夺取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苦心经营一年有余的一处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161高地。 为重新夺回161高地,美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配合下,疯狂发起进攻,阵地一片火海。 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再次入朝后,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只好二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老部队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 副排长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 孙景坤看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正在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上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2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而倒。 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守住了阵地,但牺牲很大。他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1月8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孙景坤记一等功。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后来,我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孙景坤至今激动不已。 如今,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却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没有不透风的墙,被刻意尘封起来的战斗功绩终究还是被发现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同村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副排长孙景坤,我就想,这不是我们的二大爷吗?” “他一看这本书,让我念给他听一听。”张德胜回忆,“我当时就很震惊,这个老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平时可是从来不讲啊。” 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 还有人说:“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 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1948年1月,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孙景坤对家人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对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宝军说:“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想想看,战场上死了多少战友,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当兵和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 孙美丽一度很不理解。后来,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南征北战,孙景坤患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只是吃上两片药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借钱做了支架手术。几年前,他住院做手术缺钱,严令家人不要向政府开口,尽量向亲戚借一借。 孙景坤一直与孙美丽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有时会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时都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孙景坤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新华社)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