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深秋,寒意渐浓。张家界脱贫攻坚的战场,在冷风冷雨中充满了热量——党员干部纷纷扎到田间地头,解难题,兴产业,做最后的冲刺;贫困群众纷纷挑起肩头重担,攒起劲,努力干,在致富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市委书记虢正贵到贫困户林三妹家走访。邵颖 摄
到2019年底,全市累计脱贫243345人,35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下降到0.4%……广大驻村、结对帮扶干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长征”,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在乡村一线凝聚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到贫困户朱洪文家走访。庹兴亮 摄
驻村帮扶,“驻”出大发展
无数次与群众促膝长谈、家长里短,让村民们认识了村里的“新面孔”;无数次深入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把群众的冷暖疾苦牢记心间……912支派驻工作队2814名工作队员,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活跃在张家界市帮扶工作的第一线。
市纪委监委驻梯市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唐芳雄给贫困户送药箱。
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是实施精准脱贫方略的基石,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桥梁。驻村帮扶干部选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硬仗能否打赢。
为此,张家界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尽锐出战”“派最能打仗的人”的要求,坚持以上率下,派强派硬驻村帮扶队伍,真正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一村一队、一队三人”全覆盖的目标。
市委政策研究室驻新桥居委会工作队员谢坚对贫困户信息进行一一核实。戴畅 摄
走进桑植县官地坪镇梯市村,只见430亩莓茶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在基地里繁忙劳作。在张家界市纪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这个昔日无路、无水、无产业的“三无村”,已经搬掉了三座大山,全体村民斗志昂扬,贫困户们一个个脱了贫,过上了“滋润”的生活。
贫困村绝大部分地处偏僻、基础薄弱,关键要有好的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员们纷纷依靠自身的智慧、资源以及后盾单位的支持,为贫困村理清思路、争取资金、破解难题。
武陵源区公安分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静在帮村民洗菜。向韬 摄
与梯市村发展莓茶产业类似,在各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桂竹垭村千亩油茶、永定区茅岩河镇安坪村千亩“茅岩莓”、慈利县杨柳铺乡腊树村湘西黄牛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成为贫困群众的脱贫“引擎”。目前,张家界市成立有贫困人口参加的种养专业合作社640余家,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多达572个,贫困村自身发展能力极大增强。
同时,各级工作队积极调动乡村和贫困户的主动性,指导乡村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帮助老百姓找到自我发展的路子,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并加大对专业大户、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近年来共举办220期技能培训,覆盖群众达45000人次,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结对帮扶,“结”出鱼水情
“邓组长,你又来啦。”10月13日,武陵源区天子山镇黄河村,贫困户刘正浓远远地看到武陵源区委巡察组组长邓文华,连忙擦干手赶来迎接,“来就来,莫太客气哒。”
武陵源区委巡查组组长邓文华在结对帮扶对象刘正浓家了解情况。向韬 摄
结对帮扶刘正浓一家以来,邓文华一有空就给她家捎东西,米、油、肉……这些基本的生活物资,没断过。在多项帮扶措施下,刘正浓儿子的白血病逐渐好转,已经回归校园,家庭经济收入也稳步增长,一家人战胜贫困的信心越来越足。
浇树要浇根,扶贫先扶“心”。近年来,张家界市3.28万结对帮扶干部积极开展“订单式”精准帮扶,从政策、思想、创业、就业、技术、资金、助学、助医等多方面入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量身订制“脱贫计划”,不断为贫困户送来“雪中炭”“及时雨”。
桑植县副县长谷威走访结对帮扶户向彩云。
结对帮扶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出发点,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补齐短板、带领贫困户共同富裕为落脚点,不断传递爱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户实现自身“造血”才是根本,帮扶干部利用各种扶贫政策,帮他们掌握实用技术,送上就业岗位,实现增收致富。
“年入10余万元,幸福日子拔节长。”慈利县二坊坪镇占甲桥村建档立卡户尹建军告诉记者。在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他参加了养殖培训,养土鸡1200多羽,养鸭、鹅200多羽。他还带动村民养殖,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武陵源区中湖乡鱼泉峪村村民赵尚清在喂猪。向韬 摄
同样,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的张月英开起了农家乐,能住宿能就餐,生意越来越火,年营业额有十多万元;通过编织藤椅,桑植县地坪镇杜家坪居委会的谷连杰坐在家里就可以拿工资,一家人每个月可以有七八千收入;武陵源区中湖乡鱼泉峪村的赵尚清进行水稻种植和养殖生猪,一年毛收入达到20万元……
捐资捐物“补血”,产业扶贫“造血”,完善设施“强体”,落实政策“护身”……一对对帮扶对子,一段段动人故事,一声声真挚感谢,结对帮扶让爱心和真情涌动,在张家界持续蔓延。(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宁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