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利县象市镇,有一座偌大的山,巍峨挺拔,状如笔峰,名叫大尖山。在大尖山下,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大尖村。金秋季节,瓜果飘香,大尖山下生机勃勃,景美如画。
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因素限制,大尖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项目发展一片空白,一度是慈利县有名的贫困村,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村庄缺乏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犹如一缕强劲的春风吹进了山村,使大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产业的发展,让这里的贫困户从脱贫攻坚的对象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如今,大尖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村扶贫产业不断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截至2019年年底,大尖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超过了15000元,57户贫困户过上了和美的“小日子”。
这一切,源于慈利县政协机关连续四年在大尖村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立下脱贫攻坚责任状,采取“党建+精准扶贫+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凝心聚力“战”,精耕细作“扶”,攻克贫困堡垒,拔除问题“钉子”,实现了大尖村高质量脱贫出列。
党建引领让村子变了样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2017年3月,工作队进驻大尖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手,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战场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他们帮助村里改善支部办公环境,建好并用好村级党建工作阵地,建立健全各类基层组织制度,规范基层组织管理运行;抓住换届的工作契机,协助当地党委选优配强了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实施“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该村40名党员人人肩上有担子;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先后发展种养殖致富能手党员8名,带动当地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
同时,针对村里产业发展落后、集体经济缺乏等情况,工作队与大尖村两委干部经过认真走访研判、外出考察学习,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子,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群众共享”的模式,促进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和产业长效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递增长。
产业发展让老百姓乐歪了嘴
一晃进入初冬,寒意渐浓,记者再次来到大尖村,只见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自从村里发展扶贫产业,我家的3亩多土地每年租金有1400元,我们两口子在基地务工的年收入将近3万元,前年我家就脱贫摘帽了。”在该村脆蜜桃种植基地里,贫困户谭敦泽忙着给桃树刷防虫石灰,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
日益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大尖村扶贫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建立了450亩油茶基地、50亩大蒜基地、120亩油葵基地、100亩砂糖桔基地、70亩酥脆枣基地、30亩脆蜜桃基地、15亩野生葛基地,形成了优质水果、中药材、蔬菜、油茶和油葵五大扶贫支柱产业,村民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分红和务工,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如今,大尖村已经有31户贫困户加入了砂糖桔、脆蜜桃、酥脆枣、油茶、养蜂等专业种植合作社,每年户均分红2400元左右,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以前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0多元。
此外,大尖村还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致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尖一日游”,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带火了乡村农家乐,实现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过去的大尖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2017年以来,工作队协调、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用于大尖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做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新建了大尖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大舞台、卫生室、图书室,累计拓宽硬化、改造提升村组道路7.5公里,新安装55盏太阳能路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及危桥加固改造工程,添置垃圾清运车、垃圾桶,开发生态休闲农庄及乡村旅游景点……如今的大尖村,村庄更美了,人气更旺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这些年,我们注重把党建贯穿于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大尖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慈利县政协机关驻大尖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朱建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