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听起来像是老年人的“专利”,实则不然。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医学专家提示,中老年人应尽早测量骨密度,采取积极行动保护骨骼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副主任李梅、住院医师崔丽嘉介绍,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多重并发症,不仅严重威胁健康和预期寿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40至49岁人群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65岁以上人群为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四五十岁的人平时自觉身体硬朗,为何有人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协和医院专家介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因此,妇女过早绝经或经手术摘除卵巢等,均可能造成骨量丢失加速。男性血液中缺乏睾酮,也会增加骨量丢失的发生。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增长,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年龄的增长和雌激素缺乏还会使机体处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刺激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缺乏营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等,均可加速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据介绍,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的常见症状包括腰背痛或全身骨痛、身高变矮或驼背,以及脆性骨折,即受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其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髋部、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骨科或老年医学科等科室就诊,进行骨密度等相关检查。进行药物治疗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评估药物适应证及禁忌证、有无可纠正的疾病或诱因,根据医生对病情的评估,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药物治疗后还要坚持治疗、定期评估药物疗效。(记者 田晓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