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 大暑
即将到来的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其代表着“炎热之极”,相比小暑,天气将更加闷热,烈日炎炎的同时雷暴天气增多,南方可能遭遇台风,“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将在此时到达顶点。
那么在夏季最为炎热的大暑时节,我们应如何做好养生?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要怎么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机会,改善痛经等因体寒血瘀引起的病症?正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又该怎样应对身体不适呢?
《黄帝内经》中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我们可以理解为,夏季炎热,天地之间的阳气都涌向地表之上,自然界的一切包括动植物都处于“茂盛”的状态,人体也一样,皮肤凑里、汗毛孔打开,气血浮于体表。因此,我们要随着日长夜短的自然规律,稍晚睡觉,早些起床,亲近大自然,保持好心情,让体内的“气”得以发散。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所讲的“长”,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夏三月养“长”是相同的意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殊不知“养生”其实指的是顺应四季季候特点——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季时阳气由肝生发,到了夏季要让阳气“长”起来才不会生病。
所以夏季忌贪凉,空调开太低、冷食冷饮吃太多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人体的皮肤凑里和汗毛孔紧闭,阳气“长”不起来而闷在体内,造成气滞血瘀的问题。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滞血瘀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例如女性的痛经就与此有关。不少女性在天气炎热时痛经症状会有所缓解,此时更应注意躲避寒凉。
另外,从中医五行来看,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为夏,而夏至、小暑、大暑为长夏,夏对应五脏里的心,长夏则对应脾。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通过源源不断地运化水谷精微来为人体提供物质基础,若损伤了脾胃,不但会造成营养不足,还容易生痰湿,引起气滞血瘀。天气炎热时,气血浮于体表,内里脏腑功能变弱,此时若总吃寒凉之物,就会损伤脾胃,故在三伏天更应忌寒凉,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
不少人搞不懂中医所讲的“气血”“阴阳”,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血是物质为阴,气是能量为阳,阴有形而阳无形。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提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气虚的人精神会差一些,而血虚的人身体则比较虚弱。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一旦气虚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理和改善,就可能引起血虚、血瘀及出血的病症,这也是补气药与补血药往往会搭配使用的缘故。
中医认为女性为多血少气之躯,相比男性更易出现气虚的问题,因此在春夏两季更需要注意养阳。尤其在春季没有做好“春捂”、因过早脱去保暖衣物而受过凉的人,平日里精神压力大的人,以及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肝郁气滞的问题,肝气横逆犯脾胃,到了夏季症状更为明显,这样一来就需要在夏季有针对性地进行疏肝解郁的治疗。
月经不调、痛经症状较为严重的女性也可遵医嘱试一试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即在寒冷天气下易发作和反复的病症,不止包括慢阻肺、老慢支、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也是一种寒症。因此,可以到中医院妇科进行调理,通过扶正祛寒来缓解痛经症状。
为什么说平日里连小感冒都不得的人一旦生病就会比较严重?我们需要知道,病症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没有生病并不能说明体魄强壮,而是问题尚未积累到发病的程度,一旦被某种因素点燃了导火索,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以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更年期来举例,为何有人症状轻、持续时间短,有人症状重、持续时间长,除了雌激素骤减这一因素外,也与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有关。体质较弱、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其症状更为明显。尤其到了夏季,更年期女性烘热、潮热汗出的症状会加重,可遵医嘱服用一些清热、滋阴、安神的中药来缓解。
那么在三伏天,我们该如何从细节养生呢?对于无法躲开的炎热天气与低冷空调环境,应尽量给身体一个缓冲的阶段,不要太过频繁地冷热交替,以避免气滞血瘀的发生,比如从高温的室外回到室内前,可在空调不太冷的区域里站几分钟,等身体适应了再进入温度较低的环境里。
在饮食上,应多吃蔬果一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护脾胃功能不受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饮用绿豆汤等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时亦需适量,过量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也会损伤脾胃功能。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杨莉萍(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