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时期,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新阶段。
近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新时期三市一体化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
作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1997年省里启动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历经多年努力,长株潭一体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根据《规划纲要》,未来又有哪些“大动作”?红网特推出《长株潭之恋》系列报道,带您读懂三市的现在与未来。第三篇,为您讲述长株潭三城联动,守护湘江一江碧水。
水清岸绿的湘江(昭山段)。图/陈杰
湘江岸边,风景秀美。图/陈杰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摄影 陈杰 长沙报道
文明依水而生。湘江北去,串起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
从古代因航运而兴,明末“金湘潭”“小南京”盛名满天下;到近现代清水塘、竹埠港等重金属污染,导致母亲河“伤痕累累”;到现如今的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护绿水青山,努力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群,湘江,与江边的长株潭三城命运相连,共融共生。
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向长株潭款款走来。
保卫湘江 刻不容缓
“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全社会普遍存在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有水快流”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发展观念,生态环境质量走过一段持续下降的过程。
1995年湘江水质断面达标率降到最低点50%,2010年之前,湘江流域连续发生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湖南省委、省政府重新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的美丽湖南。2013年8月,时任湖南省长的杜家毫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减轻负担,让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
自此,湘江边的重要城市群——长株潭携手拉起了治理的大幕。
转型升级 清水塘绿色蝶变打造“株洲样板”
清水塘老工业区曾是全国重要的冶炼化工基地。高峰时期年产值300多亿,占株洲市工业产值比重的30%以上,并创造160多项全国第一,为新中国工业振兴和湖南省、株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清水塘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让当地百姓尝尽苦涩。
天蓝水清的株洲。资料图
据统计,2002年,老工业区排放工业废气180亿立方米、工业废水5000万吨,产生工业固体废物50万吨,占株洲三分之二。2004年、2005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
为让“五颜六色”的清水塘回归本清,从2013年开始,株洲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截至2018年底,关停搬迁中国企业500强株洲冶炼厂在内的261家企业,彻底截断了污染源头,擦亮了“株洲蓝”底色,重现一弯“清水塘”。
与此同时,实行清水塘环保片区责任制,对搬迁企业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同步做好冶炼化工搬迁企业的残渣废液环保安全处置,确保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清水塘老工业区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升级改造的新路子,催生了中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株洲样板”。2018年,清水塘整体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联防联治,成效明显。数据显示,株洲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变成2018年的282天;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准,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
俯瞰生态绿心,昭山。图/陈杰
生态修复 湘潭竹埠港“焕新颜”
位于湘江东岸的湘潭市竹埠港工业区,曾一度成为湘潭环境治理的桎梏。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离子,不仅多次引发湘江重金属污染事件,也带来土壤污染问题。
近年来,湘潭市区两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了竹埠港摘掉“污纱帽”的涅槃之旅。
“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成为对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的重新定位。2014年9月,竹埠港的28家化工企业全部停产;2016年12月,28家企业全部搬迁退出。
退出、搬迁、治理、建设,短短6年时间,环境“毒瘤”已然迎来华丽蜕变。湘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工程、重金属污染示范治理等项目已完成阶段性验收,累计完成土壤修复治理58.6万立方米,处置危险废渣3.8万吨,处理废水约8.8万吨。
芳草碧绿,繁花盛开,现在的竹埠港宛如一幅秀美的田园风景画卷。湘潭锰矿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同样取得了良好成效。
湘潭锰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明显,矿区采取的企业关停、植绿、整合等多项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3以来,湘江湘潭段水质持续稳中向好,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在100%,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化工区整体搬迁和重化工企业调整等方面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
洋湖国家湿地公园往日今昔巨变。图/卢七星
山水洲城白鹭归 长沙水清岸绿“惹人爱”
近年来,长沙连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湘江保护和治理向“一江一湖六河”延伸,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3年的80%提升至2019年的100%,浏阳河三角洲断面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一艘摇橹船轻轻划过洋湖水面,惊起一群白鹭。
眼下又到秋季,对于摄影爱好者刘可来说,秋天到洋湖拍白鹭成了他每年的惯例。
刘可表示,白鹭对生长环境很“挑剔”,既要水质好、空气好,也要食物丰富,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晴雨表”。
白鹭回归洋湖,是长沙“山水洲城”亲水宜居环境的最好体现。
曾几何时,洋湖因为地势低洼,又临近湘江,成为湘江的泄洪垸,“十年九涝”成为真实写照。加上生活污水直排湘江,环境恶劣,当地居民叫苦不迭。
一场生态修复工程在万众期待下启动了:洋湖垸内1.1万人先后搬迁,退田还湿、退塘还湖一一实施;湿地内建起一座再生水厂,周边的生活污水被收集处理后,再排入湿地。经过净化后,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
航拍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图/辜鹏博
如今,7200亩的洋湖湿地公园内,鸟类超过130种,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昔日水患之地变身城市“绿肾”。
今年4月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数据,2019年,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干、支流157个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的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8.7%,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干流39个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质。
“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在长株潭,一幅人与城、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创新联动 开启长株潭生态联防联治“新征程”
山水洲城。图/陈杰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共护绿水青山,努力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群。
在联防联治方面,长株潭已有多方努力和探索。
《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湘江、洞庭湖、东江湖3个环境资源法庭应运而生,开启了司法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专门化治污的新模式。
今年9月18日,长株潭三市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来到湘潭视察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实施情况。这是6月29日,长株潭三市人大常委会签订《关于建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后开展的首次视察活动。
抓环境共治,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如今,随着一体化工作的加速推进,长株潭三市已实现水污染联防联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市共铺排12个水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并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共享、突发状况联动处理、交叉督促检查。此外,三市统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共享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及监测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空气质量发布平台和长株潭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