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网社论

泼天流量之下如何淬炼金身?

——热播韩剧带火张家界系列评论之二

2025-04-08 13:49:42  来源: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image.png

    当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的台词“明年一起去张家界看落叶”在韩国社交媒体引发跨国共情时,张家界再次站在了流量经济的风口。

    669070f90da29e112c633da2500e42a8_d53f8794a4c27d1e6407123b1bd5ad6eddc4382f.jpg

    从《阿凡达》的“悬浮山”到韩剧的“落叶之约”,这座山水之城以影视IP为杠杆,撬动了文旅产业的“泼天流量”。然而,流量终会退潮,如何将其淬炼为可持续发展的“金身”,如何从“瞬时热度”到“持久韧性”转型,则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智慧与远见。 

    影视IP带来的流量红利,本质是对目的地“体验价值”的投票。张家界深谙此道,率先在虚实融合的体验场景中植入韧性基因。武陵源核心景区推出的元宇宙馆,通过XR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峰林景观,将游客从“看山”引向“入山”。而“森林下午茶”“影视+露营”等沉浸式消费场景,则借鉴了迪士尼“星战主题园区”的运营逻辑,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叙事深度融合。面对日均数万客流的生态压力,张家界创新提出“智慧调控”的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实时监测客流并动态分流,既保障生态承载力,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在夯实产业生态的同时,张家界还需直面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入境游增长显著,但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顽疾仍未根治:一批重资产项目运营成本高企,与《西游记》等IP的融合尚处探索阶段;游客对“张家界=爬山”的刻板认知,暴露了休闲度假产品的短板,反观瑞士因《爱的迫降》带动的滑翔伞产业,或是日本京都《艺伎回忆录》衍生的茶道体验,皆是“轻资产、深体验”的范本。张家界若想破局,或可借鉴“72奇楼”夜经济的成功:通过新疆烤肉、西安牛肉饼等地域美食矩阵,结合非遗西兰卡普织锦开发影视主题衍生品,让消费链条从“拍照打卡”延伸至“文化消费”。这一路径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文创奇迹”殊途同归:后者通过800余款IP文创产品,以40元门票撬动人均400元二次消费,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5.3%

    流量经济的终极考验,在于城市治理能否匹配规模跃迁。渝湘高铁2025年贯通后,张家界将直面“上午拍都市剧、下午摄仙侠片”的时空折叠需求,但当前交通瓶颈依旧存在:城区至景区缺乏快速直达班线,外语导游缺口还挺大。这种服务能力与流量规模的结构性错配,导致的是我们的产业韧性还缺乏坚实的锚点。相比之下,淄博凭借“政通人和”的服务生态逆袭出圈,张家界若想复制这种成功,需将“半小时旅游救治圈”等硬保障,与市民自发形成的“主人翁”服务意识深度融合,让每个细节都成为流动的文旅广告。

    站在2025年春季的这个节点回望,张家界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辩证法则:流量是催化剂,更是显影剂。当韩国银发族在黄石寨完成“落叶之约”的朝圣,当《江山如此多娇》研学线路串联起乡村振兴图景,这座山水之城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检验中国文旅成熟度的试金石。正如阿那亚通过沙丘美术馆与文艺精神的深度绑定,从网红景区蜕变为文化地标——张家界的终极目标,是以东方美学为内核,在全球文旅版图中书写超越流量焦虑的山水史诗。未来的竞赛,不再是谁能制造更多热搜,而是谁能将每一波流量沉淀为文化认同的土壤,让每一次“泼天热度”都成为锻造产业金身的熔炉。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