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文(左)与助手在试验田。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从风华正茂到古稀之年,他痴心育种半个世纪,精心培育出国家和省级玉米新品种12个,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种植玉米3亿多亩,增产玉米20多亿公斤,经济效益增加100余亿元,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人民的育种家”。他就是玉米育种专家、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
“候鸟”南北飞,只为“土生金”
1963年,27岁的程相文从河南省中牟农校毕业,到鹤壁市浚县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负责种子试验。那时当地玉米亩产只有50多公斤,程相文决心为农民培育出增收良种。他主动要求到具有育种条件的海南岛,在三亚崖县一个边远村庄开始了育种生涯。
一间土坯房、8亩贫瘠地,程相文却把这里当成干事创业的黄金宝地。那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把已经尺把高的玉米苗刮倒,他昼夜突击,把玉米苗又一棵一棵重新扶起栽好。第一次育种,出师大捷。程相文育出的玉米种由过去的亩产50多公斤一跃达到亩产350公斤左右,猛增了6倍。当地农民高兴地说:“黄土地真生‘黄金’了,程相文给我们培育出了‘金豆子’。”
从海南精心繁育出第一批玉米种子开始,程相文就像一只“候鸟”。冬去夏来,48年的春节,他在海南过了46个。程相文的辛劳造福了农民。如今,使用他培育出的种子,玉米亩产平均达到700公斤左右,在鹤壁市钜桥镇万亩高产核心示范区,他的一公顷示范田创造了亩产1064公斤的纪录。
河南到海南,玉米种子就是他的命
已经古稀之年的程相文说,他现在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用。他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每年在海南育种两季,再回河南育种一季,一年培育3季种子。玉米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在早8时到下午2时为最佳。为了这黄金6小时,程相文要连续在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的玉米地里工作,曾几次昏倒在玉米地里。
“父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玉米地里度过,和育种相比,家里天大的事都是小事。”说起父亲,程相文的大女儿程新建五味杂陈。从1959年结婚到1985年与妻子结束两地分居,26年间,程相文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不到1年。1985年,程相文结束了两地生活,妻子却又从此生病卧床十几年。谈起去世的妻子,程相文哽咽起来。
程相文把自己献给了黄土地,黄土地没有辜负程相文的痴情。多年来,程相文获得47项科技成果,其中“浚县20”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培育的浚单系列品种已经累计推广种植3亿多亩。程相文说:“玉米种子是我的生命,这辈子干了一件我喜欢干的事,足矣。”
他离不开育种,就像种子离不开大地
程相文自喻不会说,不会写,就是一个“种地的”。程相文种地种出了名堂,首创世界夏玉米15亩、100亩、1万亩、3万亩同面积单产最高纪录。有人以年薪50万元,送车、送房为条件请他加盟,他拒绝了;上世纪80年代,组织上连续两届提议程相文为副县长候选人之一,他以书面形式向组织表达了不愿参选的意愿。他说:“我种地是内行,当官是外行,我还是在育种上发挥我的作用吧。”
多年来,他所获奖金和专利费累计超过3000万元,他分文不取;国家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品种使用权转让费,提成的一部分一般作为主要人员的奖金,程相文应得奖金在500万元以上,他依旧一分都不留。所有这些资金全投入到了科研之中。
与程相文共事多年的秦贵文评价说,他离不开育种,就像种子离不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