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农村建设给市农民带来了新生活

2012-09-12 08:59:18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黎小湘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新农村一角。记者 龚建军 摄

       张家界新闻网9月12日讯  (记者 黎小湘)9月上旬,记者来到慈利、桑植、武陵源、永定等地农村,走进绿荫丛中的农家楼房,金黄色的秋收田野,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设备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切身感受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给我市农民带来了新生活、新希望。

        在慈利县零溪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新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覆盖了所有农田,整洁的水泥公路联通了每个农家,整齐的蔬菜大棚焕发出丰收景象……新农村建设正由点到面惠及更多的乡村。过去五年,我市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生活改善,乡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基础设施建好了

        近五年来,我市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多方增加投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4亿元,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交通“两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36.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小型农田水利、病险水库治理和山塘清淤扩容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36亿,全市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 “农村拉通了水泥路,路况好了,家里添置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的农民越来越多。”这是记者近年在农村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些话语。“农村的变化写在路上。”这是记者对近年来农村变化的深切感受。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资13.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054.7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得到了大幅增长,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213.1公里,行政村通达率由“十五”末的91.48%上升到100%,成为农民群众最欢迎、最受益的“民心工程”。电网改造、广播电视、通讯等各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春风,吹开了农村沉睡的山门,唤醒了这里的群山,让昔日的穷山界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扶贫开发结硕果

        “县里来的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嘘寒问暖,带领我们走上脱贫致富路,我们拿他们当亲人。 ” “老百姓不脱贫,后盾单位不脱钩,县里领导还带头包片包村扶贫,我们对脱贫致富有信心。” 在我市的偏远农村,国家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这源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抓好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建设,打好以桑植为主战场的扶贫攻坚仗的战略部署。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19.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8.02万人,减少58.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21元增加到4108元,增长65.2%。期间,我市整村建设扶贫以点带面,共开展了三轮整村推进建设扶贫活动,先后对328个贫困村进行了对口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5.6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664亿元,帮助贫困村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几年来,建扶村共新修和整修村级公路2397.58公里;新修农田水利658处,改善灌溉面积3.45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02处,建水池86767立方米,架引水管道477千米,解决12.72万人的饮水困难;改造、新架高低压线路1243千米,解决7.07万人的用电困难。 2008年、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经过几年发展,我市传统种植结构逐步改变,城市郊区近6万亩土地退出传统种植结构,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产业。到2011年,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到48万亩,较2008年增加了8万亩,水果产业发展到44万亩,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600家,新增了200多家。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