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地域东西长达80.2公里,南北宽为60.6公里,土地总面积共计2173.8平方公里。永定区在建区初期,区治设在永定街道办事处。自2006年11月起,永定区治从永定街道办事处搬迁到西溪坪街道办事处。
永定区建置沿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比较复杂。春秋战国时期,永定区境内隶属楚国。秦朝推行郡县制度,永定区境内隶属于黔中郡慈姑县。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度。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朝廷改秦代的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零阳县、孱陵县和充县。充县因崇山而得名,县治在今永定区教场路古城堤澧水北岸台地,谓之“充城”,为张家界市城区最早的治城。古城堤遗址出土有“充县”字样的汉代木牍,一枚简牍上书“充长之印”等字。充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西北部。东汉时期,荆州武陵郡仍辖零阳县、孱陵县和充县等13县。
三国时期,武陵地区郡县设置因为自然、人文变故而作较大调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充县嵩梁山裂,岩壁形成“天门洞”。吴国皇帝孙休得到武陵太守钟离牧禀报以后,认为是吉祥征兆,遂把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析零阳县和充县部分地置溇中县。天门郡辖零阳县、充县和溇中县,为今张家界市所辖区(县)。天门山下、澧水北岸既为天门郡郡治,又为充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
两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包括现今张家界市所辖区(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改充县为临澧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县治仍设在古城堤;天门郡时辖零阳县、溇中县、临澧县、澧阳县4个县。东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与西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相同。
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州、郡废立无常。南朝宋时,天门郡所辖县仍为晋代故县。南朝齐时,天门郡所辖县沿袭宋制。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废除临澧县、溇中县,因其境内有崇山而置崇义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又新置“北衡州”,其州治、县治均设在崇义县充城(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北衡州时辖崇义县、零阳县、石门县。北周武帝视天门山为“南岳”,率领百官登上天门山祭祀天地,故取名“北衡州”。
隋朝初期以州统县,加强专制统治。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为崇州,因境内崇山而得名;新置崇义县,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崇义县和慈利县俱属崇州,崇州州治以及崇义县县治均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除崇州,改为澧阳郡,崇义县、慈利县等六县同隶之。
唐朝创立道制和州(郡)并用制。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起,澧州澧阳郡管辖慈利县与崇义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等6个县。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把崇义县并入慈利县(含今张家界市所辖两区两县)。
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取得澧州等州。楚国马殷所部周行逢割据的澧州仍辖慈利等县。
在两宋时期,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度,路的设置是加强对州、县地方政权控制。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兵占领澧州,澧州所辖慈利县等四县隶属荆湖北路。南宋绍兴初期,荆湖北路所辖澧州共领慈利等四县。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设置行中书省,下设路、州、县各级地方政府。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将澧州路慈利县升为慈利州,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溪峒之间设置安定州(在今永定区境内)等羁縻州和茅冈都元帅府。从元代起,中央王朝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元明时期,澧水流域设置桑植土司、柿溪土司和茅冈土司等土司机构。
明清时期,朝廷设置军事机构卫所,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慈利县。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洪武二年己酉,改慈利州为慈利县,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明清时期,仍然设置茅冈土司,朝廷对土司的建置、官职、衔号、选任、袭替、赋税、征调等作了规定。明代洪武初年,慈利安抚使覃垕发动土民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命令湖广行省参政杨璟率师前往镇压。在洪武二年(1369年),杨璟派遣官兵征剿覃垕王起义军至永顺宣慰司羊峰山,在土家地区最早设置军事机构羊山卫(在今永顺县松柏乡)。以常德卫指挥黄常兼署羊山卫事,编栅为营,简兵戍守。可是,明太祖认为羊山卫治地僻险远、运粮艰难,于洪武三年(1370年),召黄常至首都南京,亲自讯问方略。黄常明确奏对,请求迁徙羊山卫治至澧水河畔,明太祖同意。因此,官兵先把羊山卫治迁至澧水之阳大庸口,因临近大庸溪而被改名为“大庸卫”。洪武四年(1371年),常德卫指挥张胜在“天门(山)南峙、福德(山)北盘”的军事要地古城堤东边修筑新城。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官兵又把大庸卫署迁往新城,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衙署设于卫城南隅卫官巷,驻军防守,故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大庸卫在永定城内,洪武九年开设。”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历史》亦载:“(洪武)九年,置大庸卫。”清代《同治永定县志·城池》又载:“大庸所,在(永定)县城西三十里,以(大庸)溪名。明代洪武时,千户武才筑。”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城池》还载:“大庸所城,在(永定)县城西三十里,以(大庸)溪名。”在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酉水所夏得忠率领九溪土民起义。靖宁侯叶升会同东川侯胡海率师十万往征,在大庸卫七星山等地,擒获起义首领夏得忠等人。因为明代初期澧水流域土家先民举行多次起义,为达“永远安定”目的,地方统治者决定屯兵驻守。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地方军官上奏皇帝朱元璋,请求把大庸卫更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又准奏。于是,以大庸卫治改设为永定卫治(卫治在今永定区永定街道办事处)。《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辛未朔,湖广安福千户所千户夏得忠诱九溪洞蛮作乱。诏东川侯胡海、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昇帅师讨之。(胡)海等驻兵贼境,(叶)昇独潜兵出贼后掩击之,遂擒(夏)得忠,送京师斩之。命置九溪、永定二卫,改大庸卫为大庸千户所。”为了防范夏得忠余党袭击,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迁徙卫治至永顺宣慰司的芋岸坪,又名为“大庸卫”。因此,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四击载:“慈利县,(澧)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南有永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庸卫治迁回到永定卫治旧城,恢复原有的“永定卫”名称。明代和清初,永定卫隶属于岳州府,卫治设在慈利县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所在地。
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统治者设置大庸千户所,沿用“大庸”名称。千户武才等人在慈利县十三都宋代武口寨遗址上另行建筑大庸所城,大庸所署向西边迁移三十里。大庸所城曾建城楼、教场、炮台、关庙、大王庙、金龙庙、永宁寺、八方阁和江南会馆等建筑。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记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城,(明)洪武初,名大庸卫,在今永定卫地。洪武三十一年,改(大庸卫)为所,始迁于此,正千户武才筑砌之。”清代《道光永定县志》也载:“大庸所,在(永定)县城西三十里,以(大庸)溪名。明代洪武时,千户武才筑。”位于永定区后坪街道大庸所村的大庸所古城址现存残墙500米,仍有东门、炮台、会馆、寺庙、教场、古井和“乾隆冬立”指示碑等古代遗址。城中青石板旧街巷为明清时期大庸所军屯处,几条老街两旁仍有木结构旧房屋商铺,古城址的西边还有武溪古桥。
清代设省,下设府、州、县。清朝初期,对投诚的各地土司、卫所的首领准其子孙世袭职务。清代雍正年间,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废除澧水流域设置的土司、卫所机构,改建为州、县,委派流官统治。雍正八年(1730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慈利县和石门县等县,废除永定卫和大庸所以及九溪卫和麻寮所、添平所。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慈利县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的全部和八都、九都、十四都的一部分地以及永定卫、大庸所、茅冈长官司原地域始设置“永定县”,县名袭用卫名,隶属隶属澧州直隶州管辖。永定区除温塘、罗水、罗塔坪、青安坪、三家馆、桥头和教字垭等西北部乡(镇)曾为茅冈土司辖地外,其余均为卫所地区。
中华民国初期,慈利县与永定县隶属于湖南省武陵道。民国三年(1914年),因为永定县名与福建省明代已经设置的永定县同名,奉北洋政府之命令,湖南省永定县才改名为隶属于武陵道的“大庸县”,因境内大庸溪而得名。民国五年(1916年),大庸县改属于“辰沅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庸县隶属于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大庸县于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大庸县于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隶属永顺专区管辖。从1952年9月至1957年9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苗族自治州先后代管大庸县等县。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大庸县、桑植县等10个县。1985年5月,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湖南省撤销大庸县、设立大庸市(县级),其行政区域与原大庸县相同,仍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1988年5月,经国务院发文批准,(县级)大庸市升格为湖南省省辖地级大庸市,市人民政府驻永定区。将(县级)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从原(县级)大庸市划出协和乡、中湖乡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归属武陵源区管辖,其余为永定区所辖。1994年4月,又经国务院发文批准,湖南省地级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永定区辖地未变。张家界市建市至今,永定区现辖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张家界市的政治、经济、文旅、教育中心。
(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