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5月24日讯 (通讯员 屈泽清) “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以前就算有点战绩,也就那样了。说要把文章发到通常只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浙大敞开大门的顶端学术平台,没人信啊,就高峰傻,傻了就信了。”韩春雨对记者自嘲地说。此时,他正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新晋的“网红科学家”。他的学生高峰,也是他的重要合作者,坐在旁边,师徒二人都被这段“伤心史”逗乐了。(5月22日 《都市快报》)
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该成果是我国首个“中国创造”的尖端生物技术,打破了外国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研究水平可比肩国际一流大学同领域。这项研究成果震动了中国乃至国际生命科学界,被称为“诺奖级”发现。
韩春雨觉得“科学家做科研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发论文”,也不想为评职称和申报基金花费时间。而他任职的学校——河北科技大学也并非“985”或“211”,没有博士授予点,甚至穷得“叮当响”。也正是这样,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专注实验本身,加上他对职业信仰的坚持和屡战屡败的坚守,方才有了震惊世界的“诺奖级”发现。
正所谓,“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没有显赫的职位和头衔,没有优越的科研条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这样穷出身的‘三无’教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多知名教授拿着大把科研经费却碌碌无为,是不是该反思下国内的科研体制了?”
浮躁的社会环境与心态,呆板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利于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而很容易把纯粹的学术研究异化为追逐学术功名的过程,学术变得急功近利。韩春雨这样的学术故事,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因为很多类似的学者,已在功利的学术环境中,失去学术理想。韩春雨只是一个“异数”,不具有普遍意义。
但韩春雨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一流的学术成果,不是有显赫学术头衔者才能做出。只有学术研究回归到学术常识上,寻常的学者都可能取得不寻常的学术成果,这才能激发每个学者的学术理想。这就要求学术管理和评价回归学术本位,实行学术同行评价,在课题立项时,关注学者的学术能力,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给研者更大的研究自主权,防止对学者的研究进行干扰。
万众创新需要更多像韩春雨这样踏实干事的人,这是对职业信仰的一种坚持,也是国家不断创新进步的根基所在。希望能够借韩春雨的事例,呼吁中国科学界做出体制上、文化上的突破,鼓励年轻人冒头创新,这才符合国家号召创新的政策。
科研不仅需要“灵光乍现”的惊喜,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等待;不仅需要科学家持之以恒的探索,也需要鼓励创新、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这场科学界的淋漓“春雨”,是答案,也是叩问。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片让科学梦想成真的天空,或许才是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慰藉。
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像韩春雨一样的人投身科学研究,也期待着我们的科研体制能在这场荣誉的背后来一次“实打实”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