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方针,推行教育强市战略,到2012年已建成105所省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7所省级农村公办幼儿园,实施了城区中小学扩容提质工程,教学质量和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然而,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教育优先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班级学生超载,上课时老师不得不“扯起嗓子喊”;每到开学季,“就近入学难”、“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又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话题;“择校”已成了学生、家长的必备技能。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学校和家长、教育部门等高度关注,纷纷支招,认为保障教育用地规划得到落实,整合分散资源、多办小班是关键。
现状
镜头一:70多个孩子挤一堂
在张家界一中初中部读初一的张同学,为了赶上学校的早自习,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从南庄坪出发,光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30分钟。不仅上学路途远,班上70多个孩子挤一堂,从讲台到后门,学生坐得满满的,座位和座位之间的空隙仅能转个身,有些个子稍大的学生还会觉得特别吃力。
“不光座位挤,老师上课也听不太清楚。”这个月,张同学正好轮到后排座位,看不清黑板,就连老师上课时说些什么也听不清,只好下课问同学或者放学了留下来问老师,“因为放学后要留下来找老师,回到家就很晚了”。班上人太多,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也使得张同学很困扰。
镜头二:“面批”实在太难
自推行课改以来,黄琴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了许多,但她依旧有些困扰。“我带3年级,现在班上有60个学生,相对有点多,要是想面对面、一对一辅导就有些困难。”小黄老师说,课改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较多,“面批”实在太难,家长有时也会抱怨。
在市区的几所中小学中,天门小学的班额平均控制在61个学生,低年级班额55人,中高年级60人,与其他学校相比,情况相对宽松,但依旧存在超员、老师照顾不过来的现象。
镜头三:“择校”“择班”是必须
尽管小升初已经不再需要考试,但到哪所中学就读依旧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能不能上师资质量好的学校很重要;入了学,进到重点班也是关键。老师水平高,学习氛围好是家长要把孩子挤进重点班的最大原因,但这也是造成一个班严重超员的关键所在。
“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已经没有重点班普通班之分,但家长还是想要把孩子送到老师水平相对高的班上去。” 面对这种情况,天门小学校长楚任杰也很无奈。
支招
市民:希望能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朱静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和所有家长一样都希望自家孩子上到重点班,但当看到儿子班上满满一教室学生的时候,朱静显得颇有些担心。“他个子不算太高,他们的座位又是轮流的,我怕他坐到后面看不见,不但影响视力,学习也会下降。”朱静说,如果能在市区里再修一所中学,把各个学校的老师平均分配一下,像当初崇实南校一样再把学生们也平均分配,这样一个班就没那么多孩子了,环境好了,成绩自然就好。
政协委员:均衡优质资源配置 教育规划落实到位
“产生‘大班额’、‘择校热’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优势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人们追求优质教育所导致。”市政协委员杜亚填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到合理布局基础教育点,把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某种方式如办分校,不断将其衍生和发展,惠及更多受教育者。同时,他还提出,张家界是旅游城市,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已有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名校来张办分校,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促进张家界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规划优先很重要。”市政协委员李腊君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上,要对教育设施实现优先安排,严格遵守和执行《张家界市中心城市教育设施规划(2010-2030年)》,把学校布点布局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他建议,适当整合现有学校的资源,适当收缩农村小学布点,取缔一批“空壳小学”,将分散的教学点集中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寄宿制学校;发展一批规模小但师资力量均衡的中小学,方便城区各社区内的学生就近入学,减小已有几所学校的就学压力。
人大代表:保留城区教育用地
既是市人大代表又是天门小学校长的楚任杰,谈到这个问题,颇有感触。“天门小学60亩用地2400名学生,平均一个班61个学生,每期都通过扩班来化解超员问题,但这都治标不治本。”楚任杰说,已规划的城区教育用地要保留,还可以适当增加教育用地,针对目前城区学位严重不够的现状,可以通过缩小办学规模,改为办社区教学点。同时,还要停止和取消针对义务教育学校的重点、实验、示范等类型的评选,减少“择校”现象。
回应
市教育局:“建+带+控”模式保障正常上学
面对老百姓亟待解决的“上学难”问题,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将通过新建一批师资力量均衡的学校、改扩建城区旧学校的方式,使城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张家界一中高中部搬迁已被列入了市区两级建设规划,永定中学、官黎坪中学也将实行扩建,并将在大庸桥新建一所初中,同时还将在市城区重点建设3所小学,增加城区所需学位,形成均衡的学校布点,落实划片招生政策。
除了靠建学校来缓解入学压力,市教育局还将采取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办法,调整城区学校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状,以崇实北校成功带动崇实南校为范本,通过落实教师流动交流机制,依靠崇实北校带西溪坪小学,崇实南校带且住岗小学,国光学校带枫香岗中学,促进城区中小学教学水平基本平衡,以此缓解“大班额”、“择校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