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三下红旗开,千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题记
最近,你一定看过这么一条短视频:烟雨朦胧、水墨仙境的长河中,一龙舟喊着整齐的口号从远处逆流而来。那一瞬间,它就像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奋力冲出迷雾和困境迎面而来,仿佛中华民族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
这是“麻阳人爱龙舟”的生动缩影。真正的爱,不是挂在嘴边,而是付出行动。对于传统龙舟赛,麻阳人的爱得很坦荡,“宁输三丘田,不输一篙船”“鼓声一响,再远再忙也要回家”。这份爱,如果用数字衡量的话,麻阳人给出的答案是“逆流而上30公里”。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从广东的“弯道竞速”到澳门的“猛龙过江”再到沅陵的“跨江横渡”、辰溪的“百舸争流”……这项最富群众基础的民间活动在全国持续呈现“高热”。但为什么麻阳传统龙舟赛能“未赛先火”,火出全平台,火到全国?或许是龙舟精神已成为麻阳人的精神信仰,刻进骨骼融入灵魂,最真实、最直接反映基层一线。又或许源自对苗族盘瓠文化的图腾信仰,把文化传承融到了比赛之中,使中国传统问题得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在锦和、在兰里、在高村、在郭公坪,当信仰、激情、个性与麻阳传统龙舟撞了个满怀。我相信,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
瞧,麻阳龙舟随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带着顽强,背着坚毅、不屈不挠、逆流而上,诠释着我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钢铁般的意志。听,沿途民众被深深地感动用最高礼放鞭炮迎接 ,这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与传承的意义。
同时,群众跪拜祈福、老人拄拐呐喊、妇孺涉水摇旗……这样的啦啦队,是独属于麻阳的“夏日多巴胺”。
但不得不说,纵观2023麻阳传统龙舟赛舆评,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惊喜与惋惜并存”。惊喜在于,麻阳人用自己的“蛮”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新时代精神,赢得了互联网的高关注度,让互联网的流量流进了小山村,助力麻阳这座城涵养形成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精气神。惋惜在于,互联网的“大流量”没有形成“大产量”,话题之下的“爆红”受赛事停摆、地域争论、自媒评论等因素诱导脱离了“常红”的轨道,虽未“一地鸡毛”但也“味如嚼蜡”。
眼下,正是抓住文化消费升级趋势的重要时机。以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赋能,靠的不仅仅是民俗活动的热闹,归根到底是“文化引领”,从过去到现在,一如既往、一脉相承,可以说,没有文化的传承保护就没有当下旷世盛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龙舟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众属性、团队属性、精神属性,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传承发扬龙舟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绵延不绝。
一是要善于创新“旧文化”的“新表达”。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尽力避免陷入“注意力危机”,要打好“注意力争夺战”,既要有好看的“皮囊”,又要有丰满的“灵魂”。要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更加精准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切实解决传承、保护、利用等关键问题,让更多的客人“沉浸式”感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活”过来、“动”起来,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烟火生活。
二是要善于撬动“大流量”的“新支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流量”,更需要“引流”。流量来了,不要怕,互联网从来不是洪水猛兽,要学会借力打力、借船出海、借势谋事,在主题策划和话题投放上,寻找契合流量热点的“料”,主动喂料于互联网,且通过内容“精加工”撬动互联网的“大流量”,让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同时,要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等新兴业态,打造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协同推进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要善于思考“老问题”的“新办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主要包括受众范围狭窄,青少年参与知晓度不高及一个腔调唱遍天下等。这些问题根深蒂固且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差异化、分众化传播,将“同质”转向“多样”,针对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进行个性化内容的定制,将同一内容做成不同形式进行推送,做到“一鱼多吃”,使主流声音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
四是要善于激发“大融合”的“新突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旅融合、文商融合是大趋势。要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等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深入研讨“文化+”工程,分析城市功能性,挖掘属地文化重建旧的情感连接,让商业更有温度,吸引消费者以高质量、高水准的内容赢得市场口碑。
五是要善于培育“好品牌”的“新模式”。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是内聚人心之力,外树形象之旗,竞争取胜之本,引领事业发展之魂。要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育人高尚健康的思想情趣。要突出“文化+制造”“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重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演绎,通过主题文化植入,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文/一颗老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