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摄影 朱丽萍 新田报道
这是一组有故事的笑脸。
他们都是永州新田县新圩镇梧村的普通农民。
梧村,曾经出了名的贫困村。
“嫁人不嫁梧村人”,是曾经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要问梧村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他们会告诉你,住房变了,交通变了,收入变了。
唯一没变的,是湖南出版集团驻村工作队持续带领村民们积极向好的那股劲。
扶文化、扶人心、扶产业。人与人,汇聚成一股力。
这种力量,改变了一个村庄。
近日,记者走进梧村,记录下这些农民劳作时最灿烂的瞬间。
脱贫攻坚为他们打开了致富之门,也为他们带来了更有尊严的生活。
那富足的笑容,便是梧村脱贫答卷的最美标识。
7月的梧村是绿色的。田间,禾苗在陈土荣、雷玉凤手中欢快地跳动,吸吮着土地的肥沃。老两口快60岁了,没走出过农村,听说记者要给他们拍合影,顿时笑开了颜。
被列为建档立卡户的他们,一直有着脱贫致富的信心,2015年,在村集体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不仅种田15亩,还利用农闲时间养殖了10头黄牛。哪怕是下雨天,也经常能见到夫妻俩戴着斗笠雨披一起去山上放牛的情景。
如今,儿子在广州打工,一家人全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陈土荣说,幸福是用汗水换来的,有了好的政策,就得牢牢抓住,撸起袖子加油干。
牛儿叫,老乡笑。关于脱贫致富,今年38岁的黎石磊最有话说。三年前,因为父亲患病去世,母亲身体不好,曾在广东打工的他回到了家乡。在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的带动与扶持下,黎石磊干起了养殖业,当上了“牛司令”。他说,最多的时候,能率领着50多头牛在田野上奔走。
如今,黎石磊不仅成立了睦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年更有20万元的收入。全家脱了贫,还盖起了新房子,买上了新车子,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味。他说,在村里做产业一点也不比外头差,他要将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7月的梧村是繁忙的。照片里的这位老农名叫刘堂金,今年70岁,遇见他的时候,刘堂金正拿着镰刀在梧村烤烟种植基地里锄草,深深的皱纹里渗满了汗滴。
刘堂金一家五口人,梧村建档立卡户,儿子在县城做建筑工,儿媳在当地中心学校当老师,两个孙子正在上学。脱贫攻坚的政策好,眼看着村民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刘堂金也不甘示弱,通过驻村工作队设立的小额信贷承包了两个鱼塘,每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一家人顺利摘贫帽。如今,刘堂金每天都会在烤烟地里义务割草,他说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儿,既帮助了烟民除草,又能把割来的杂草喂鱼。
瓜果香,惠老乡。“三年以后达到丰产,按去年的采摘量来算,一年挣上十几万元不是问题。”看着眼前即将成熟的火龙果,90后陈凯忍不住笑出了声。
曾经辗转广东、山东各地打工的他,三年前回到家乡后,发现梧村早已不是先前的模样。不仅来了驻村工作队,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还安上了路灯,村民们更是有股铆足了劲干事的心,也萌发了他回家乡创业的念头。
“要做,就要做别人没做过的。”陈凯发现,家乡没有种植采摘的特色农业,他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驻村工作队。经过考察学习,陈凯承包了五亩地开始尝试种植火龙果,并于去年成功实现盈利。如今,陈凯也成立了百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他的蓝图里,以后这里还会有葡萄、圣女果等各种水果种植采摘基地,他说,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7月的梧村是生动的。每天清晨,李三仔的养鸡场总是梧村最热闹的地方。只要一见他手里端着玉米粒儿,成千上万只土鸡便朝他飞奔而来。
今年57岁的李三仔曾在广东摸爬滚打很多年,积累了一定财富后,有着落叶归根想法的他回到了家乡创业,干起了与先前职业完全不相关的事——养猪。结果不但把本赔了,还欠债几十万元。2014年,李三仔被纳入了贫困户。
灰心丧气的他正筹备着重新回广东干起老本行,得知湖南出版集团的驻村扶贫队马上要来了,他顿时觉得留在农村兴许还有机会。果然,在工作队资金帮扶、销售帮扶下,李三仔又重新搞起了养殖,这一次他改养鸡。第一年两千多只,现在两万多只,不仅还了债,还变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如今,他的产业又增加了鱼塘、茶树,稳步扩展。他说,现在可以安心留在家乡了。
见到陈远生的时候,他正在梧村“幸福之家”采摘自己种植的豆角和辣椒,喂养的几只土鸡正在一旁争抢着地上的菜叶。
陈远生今年64岁,是梧村的五保老人。因为贫穷,一直独身的他长期居住在侄儿家。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为了让村里60岁以上的五保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专门为其建起了一栋“幸福之家”。“幸福之家”水电、设施齐全,不仅可以拎包入住,还定期有医生为老人做体检。起初还不情愿的陈远生,在工作队的耐心开导下,才与另外一位五保老人试着住进来。如今,他们已在这里种植当季蔬菜、瓜果,闲时一起聊天、做饭,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晚年天地。
7月的梧村是热火朝天的。陈新平(左)、陈红森(右),都是梧村6位贫困户组成的小型工程队中的一员。现在农民富裕了,修了水泥路,盖起了新房子,工程队也总有着做不完的活儿。曾经,他们都在外务工,也都在包工头手下做事。村部平时修房子、马路、电缆、路灯,都得承包给外面的包工头,何不去掉中间商,直接由村民承包,也更有保障。驻村工作队有了这个想法后,立即找了他们商量,一拍即合。
如今,他们得空便在家务农,有事就变身工程队员,纷纷靠着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自己脱了贫。
在梧村的烤烟房见到谢祝芳的时候,被她生动的笑容所感染。不倾听她的故事,绝对感受不到,她曾经历的困境。
今年52岁的她和丈夫曾在外打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丈夫去世,无力支撑的她只能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农村,靠种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那时候,贫困是重重压在她身上的大山。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扶贫的好政策来了,省城里来的驻村工作队住下了,谢祝芳的日子也发生改变了。
如今,三个孩子都上班了,谢祝芳也在村里的烤烟大户那儿干起了活,最少都有80元一天的收入。她说,笑容是希望,更是幸福!
西瓜成熟了,陈保其开心地举着让我们帮他拍张照。
陈保其,今年57岁,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的他,还曾是只有一亩农田、自给自足的地道农民。这几年,他的变化可是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陈保其用贫困户帮扶资金的9万元,种田、养鱼、养牛、养鸡、养鸭,一年就挣了4万元。
为何以前不敢做,陈保其说因为以前出村得挑担子,农货出不去谁又敢迈开步子走?如今,村里修了路,打通了山里与外面的世界,陈保其也买了摩托三轮车,机械化生产了。这不,还住进了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