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抛荒良田 今又金稻飘香
(8月22日,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村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永刚 郑丹枚
通讯员 米桂梅 曾宇琪
“中午露水干了,谷子好晾晒。”
8月22日中午,烈日当空。农机手刘谋友站在收割机上,机器开动,秸秆倒地,谷粒入舱,稻香混合着秸秆清香扑鼻而来。20分钟后,一亩中稻收割完毕。
跳下机器,刘谋友擦了把脸上的汗,对记者说:“以前收割一亩地,三四个人累一天。现在只要20分钟,还直接送到晒谷坪,方便!”
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这样的场景近期每天上演。
“还没到高潮。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的千亩双季稻集中连片示范田晚稻成熟时,8台收割机一起开动,那才叫壮观!”石榴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忠笑呵呵地说。
蓼水河曲折向东,绕着石榴村拐了个弯,平坦的地势,良好的灌溉条件,造就了千亩良田。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祖先拓荒的庇荫。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守着良田,却看不到致富的希望。10年前,石榴村青壮劳动力纷纷外流,800多亩良田抛荒。2014年,石榴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5户139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014年,时年50岁、在外闯荡创业的尹邦忠回乡,老村支书曾昭林认定他是个“能干后辈”,执意“让贤”。在村民支持下,尹邦忠高票当选新一任村支书。
石榴村的出路在哪里?尹邦忠苦苦思索: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咱村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流转土地搞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粮,提高种粮效益,还是有搞头!
“换了新支书,还是种水稻?”
“搞不通嘞,一亩田辛苦一年,才赚几百元,外面打几天工都比这强!”
村民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尹邦忠不气馁,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先后召开16次院落会,讲政策、谈规划、说前景,争取到了大多数村民支持。
2015年,村委会牵头成立金穗种植合作社,面向全体村民招股,11名敢“吃螃蟹”的致富能人出资入股,合作社以每亩田每年400元的流转费,流转了村里80%的土地。
同时,原班人马成立了明友农机合作社,投资468万元购买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25台,实现从犁田、插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
合作社的成立,让种田和以往不一样了。
全村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让种粮变得轻松多了,成本也降下来了,加上政府对双季稻种植等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合作社的股东种粮收入可观;
普通农户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进城打工经商赚钱,农田却没有抛荒,每年还净得一笔流转费;
对于不愿出门打工的村民,以及因老弱病残缺乏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合作社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工作机会,让他们每月有工资收入。去年,合作社用工人数80多人,仅工资支出就达89万元。
65岁的朱大友是种田的“老把式”,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种田,啥也不会。”因妻子长年患病,他家成了贫困户。合作社成立后,聘请他育秧、除草、看水,每小时工资17元,一年务工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合作社已在本村和邻村流转2700多亩耕地种优质高产杂交稻,其中双季稻1700亩,所有坡地、旱土被开发出来种植罗汉果、柑橘、百合等经济作物,石榴村再没有一亩田抛荒,村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0元。
夕阳下,金黄的稻谷堆成山、摊成海,远处传来歌谣:“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记者手记
让种粮人过得更有尊严
陈永刚 郑丹枚
“习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话真说到了我的心尖尖上。”
作为饿过肚子的一代人,尹邦忠的心里,始终觉得土地最宝贵,种粮食最要紧。这种观念,让他外出闯荡时,将责任田无偿委托给亲友耕种,从来没荒过;也支撑着他当上村支书后,破除重重阻力,坚定不移地把粮食生产作为石榴村的主导产业。
但他心里,一直有个隐忧挥之不去:“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下不了田了,谁来种粮?”
尹邦忠列了一张单子给我们看:种子150元,肥料120元,农药100元,犁田、插秧、收割等机械费33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等,不算人工,种一季水稻平均成本约1000元。
收益有多少呢?最新数据:湖南省早稻收购均价2550.8元/吨。如果没有政府的种粮补贴,就算是高产的吨粮田,一年两季的种粮收益也就是五六百元。
新一代农民是要算经济账的。如果一年的汗水辛劳,换不来城里的一个包、一顿饭,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会不会远离种粮呢?
怀揣着这种隐忧,身为县人大代表的尹邦忠近年来多次提出建议:进一步提升种粮收益,让种粮食的人过得更有尊严。
这,也应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8月26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