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绝壁·海报|笑,绽放云端

2020-11-26 09:10:22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张必闻 何青 郭薇灿 邓琴 翁子茜 李艳华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1606353083108827.jpg

    编者按:

    一条出山的路,曾是湘西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几代人改天换命的愿望。

    上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土家人被大山所困, 出行仅靠一条挂在悬崖上的天梯。

    2002年,王木村人不分老幼,自发上山,他们背着锅碗,搭着茅棚,用最原始的工具,历时5年,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天路”。

    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仅在当地传为佳话,更反映了在党和政府及精准扶贫的带动下,王木村人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打通了一条幸福路。

    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走出绝壁”大型融媒体报道,记录王木村以及村民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1.jpg

    在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老支部书记刘吉林看来,这是一条打通幸福的路。这条路的开始,是刘吉林带着村民们用工具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这条路的以后,需要靠着年轻一辈闯出新的色彩。

    “要想富,先通路。现在我们的路修通了,要思考如何发展产业,引进产业。”站在出村必经的山洞口,刘吉林和村支部书记刘玉旺交流着以后村里的发展之计。

    王木村的故事,起于路,不止于路。

    2.jpg

    有了这条路,背篓里的一簇簇金钱柳叶将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地处湘西永顺县朗溪乡深处的王木村,气候非常适合种具有医疗效果的金钱柳,但由于之前路况不通,大山里的宝贝只能“藏于深山”。

    “如今路通了,不用愁东西卖不出去。”村民刘召秀说,村里计划种植500亩金钱柳,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4.jpg

    路带来的改变,57岁的刘祖双也感触颇深。“路没通之前,放牛、卖牛都是难题。”刘祖双说,虽然村里的黄牛品质好,但是大家只敢小规模养殖,每次卖牛,都需要提前宰杀好,人工背到赶集处,如果天气热,还要担心牛肉变质。

    如今,路通到家门口,批发商直接上门购买,黄牛成了“抢手货”,村里养牛的产业也开始扩大规模。

    6.jpg

    67岁的宋云双谈及路带来的改变,说起了自己的一个新身份——在王木村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蔬菜管理,在家门口务工。

    老宋身份的改变,离不开一个叫黄纯的外地老板,2018年,黄纯受王木村村干部邀约,从邵阳来到湘西,“王木村土地资源很好,交通等产业发展因素也不错,我们相信能在王木村做出国家级农业品牌,让村里的蔬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5.jpg

    这条路的修通,慢慢富了王木村村民的钱袋子,也安了王木村村民的心。曾经,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是压在村民心里的一块石头,让他们担心的不只是漫长的时间,还有这一路必须要途经的悬崖峭壁和“天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读书,不少家长都在朗溪乡租了房子。

    如今路修好了,村里的孩子也都相继长大,这条路将守护着新的孩子上学。

    3.jpg

    路通了,村民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村民刘勇是村里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至今他都记得买摩托车那天的情景。2017年9月的一天,他从家里步行2个小时到张家界永定区四都坪乡,然后坐大巴去张家界市。“很高兴,觉得走了很多遍的路,都和之前不一样。”在张家界一家店里,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也告别了出行只能靠腿日子。

    除了摩托车,这几年,他家里的宝贝也越来越多,热水器,冰箱,电视机……“我希望能买一辆小轿车。”

    7.jpg

    没事走到村口的那棵胡杨树下看那条修好的路,已经成为罗三元的习惯。对于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而言,从未想过这条路能修好。

    罗三元在大山深处生活了大半辈子,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出去买东西,只能沿着一条几近垂直向上攀援的十八步天梯走出大山,一个来回,可能一天就没了。因此,他每次出去都会把半年的生活用品置备好。“没修路之前,县里是什么样的我都没有逛全过,现在方便了,可以随时坐车去赶集买东西,生活越来越享福了。”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