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景区农民的调研
刘爱群
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武陵源区的四万农民欢欣鼓舞,旅游农业随之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城乡及游客生活,拓展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地域、文化、资金的影响,“三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目前,全区仍有贫困人口6500人,贫困村18个。于是区政协组成“旅游农业发展调研”课题组,由我担任执笔人,于今年6月5日至28日,分别到景区、乡(镇)、企业、农户及周边景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对发展我区旅游农业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广泛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走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了实地察看。形成了《大力发展我区生态旅游农业的调查报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旅游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形式等还很有限,相关管理、服务还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意识不强,目光短浅。发展旅游农业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不够扎实;侧重于一般性的种植、养殖、餐饮;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的精力大多集中在争取资金及家庭事业上,对因地制宜发展本村旅游农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据调查,全区42个村(居),有11个村(居)书记(主任)长期不在本村居位。二是定位不准,发展无序。调查发现,少数乡(镇)的旅游农业还处在自发无序的状态,有明显的盲目性。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欠缺,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三是个性不彰,贪大求洋。一些乡村在旅游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对利用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重视不够,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四是品味不高,宣传薄弱。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些项目重点不突出,布局不合理,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农业旅游市场促销普遍薄弱,与核心景区配套衔接不够,靠自然散客维持经营。五是力度不大,后劲乏力。相关部门缺乏联运机制,建设项目仍然处于低、小、散状态,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根据上述情况,调查报告中建议:一、政府引导。政府应重点奖励、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绿色环保的特种养殖、特色种植、特色建设、特色餐饮等项目。二、规范运作。积极鼓励农民建立旅游农业行业协会,规范旅游农业的经营与管理。三、改善环境。必须改善旅游农业的服务设施、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摒弃农村不良的生活习惯。四、提高档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五、创新模式。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六、宣传促销。对旅游农业项目要精心设计、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其知名度。
调研报告经政协常委会审议后,以呈阅形成报送区委、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扎实开展了以五助五建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互助共建活动,规划投资1.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旅游农业发展,并决定将每年区财政增收的20%用于旅游农业发展;对中湖、天子山乡村建设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在全区旅游行业开展城信等级评定活动;溪布街特色客栈群正在启步建设;贫困村第一支部书记选派工作正在考察之中;在抓好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职教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
全体课题组的同志,为发展我区旅游农业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尽管发展旅游农业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这次调研的情形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