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中,涌现出千千万万的英烈。公开战线的英雄可歌可泣,但隐蔽战线的英雄同样值得敬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文慈就是一位长期留守后方,坚持湘鄂边隐蔽斗争的英雄。
贺文慈,字善臣,号云鹏,1903年出生于桑植县洪家关。幼家贫,少读书,但强悍机敏,敦实体健。1925年8月,随族兄贺龙征战,有胆识,枪法准,担任贺英部指挥。
1928年春,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贺龙、周逸群等自上海返湘,到达洪家关,组织革命武装。贺龙给贺文慈长枪时,他还要求配短枪一支。贺龙说:“要枪自己摘,怎向别人要?”贺文慈当即告假3天,星夜奔芭茅溪,泅渡澧水,夺取桑植坪团防长枪16支、短枪4支。随后,参加桑植起义。旋任湘鄂边游击大队长,授红旗一面,拥人枪百余,留守后方,负责保护革命家属、工农革命军伤病员和烈士遗孤的安全。
1929年,湘鄂边红4军东下洪湖,驻守鹤峰的红4军团长朱世文叛变,贺文慈被扣,押至苦竹坪欲枪杀。贺文慈越墙逃奔朱家山,与田自英、田自善等重新拉队伍,夺得鹤峰保安大队的枪10余支,开辟游击区,坚持武装斗争。后击败反动武装的“围剿”,又获枪70多支,声威日壮。
1935年11月,任弼时、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贺文慈受令继续留守后方,以四门岩为中心,坚持隐蔽斗争。在芭茅溪辛家岭,创办自治小学,保护中共地下党员谷佑箴、马嘉林以教员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培养人才。1937年,贺文慈任游乐乡乡长,由贺学孟驻乡署仓关峪理政,武装交部属贺学规、贺教之,驻沙塔坪,他本人带10多条枪常驻芭茅溪。
1939年,国民党桑植县县长岳德威指控贺文慈是“先共后匪、明团暗共”,被“撤职查办”。朱凡浦乘机邀功,取代乡长职务。贺文慈改名张登之、黄老五,先后避难于官地坪、袁家界。后被县警察局探悉搜捕,他与儿子逃至永顺高梁坪。不久,参加彭春荣组织的湘鄂边抗日武装斗争,任湘鄂边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十大队长。
1944年,彭春荣部被打散,贺文慈返回洪家关务农。1946年,因涉嫌“异党”案株连坐牢。
1949年夏,桑植反动头目陈策勋被任命为国民党暂编第二师师长,贺锦章(贺锦斋弟弟)任其私人秘书,贺文慈曾接受陈所委独立营长番号,但受招不受编,仅以贺姓亲友组建成营,保家护民。1949年10月,桑植解放,11月,成立桑植县临时人民政府,贺锦章任代县长,命贺文慈任长瑞乡乡长,协助剿匪。1961年,贺文慈病逝。
1989年,贺文慈被桑植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失散老红军,恢复政治荣誉。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