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产业转移,湖南不满足做承接者

2025-03-31 15:11:0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3月28日—30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举行。这是湖南首次举办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活动以“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为主题,旨在积极对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湖南区位优势,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湖南、扎根湖南、赢在湖南。

    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发展、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大迁徙中,坐拥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区位优势的湖南,并不满足于做承接者。在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成为产业发展关键推动力的当下,湖南在全国产业转移版图中,显得越发特别。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开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刘尚文 摄影报道

    范式革新:产业转移的要素跃迁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生产要素跨越山海的故事。产业转移的原始动力,深埋在经济规律的底层代码中。

    20世纪80年代,欧美制造业迁至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耐克等企业生产成本降低70%。

    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子企业转移至东南亚,依托泰国、马来西亚的低工资和关税优惠,松下电视机组装成本骤降45%,并凭借东盟自贸协定关税归零,重构全球供应链版图。

    这揭示了过去产业转移的逻辑——当制造业在原生地完成技术积累后,必然遵循“成本洼地—技术溢出—市场重构”的三角定律,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区域迁移。

    而今天,人工智能与绿色能源共振,云计算消解了地理距离,自动化模糊了人力成本优势。这场持续数百年的生产要素流动,正以更复杂的形态塑造全球经济格局。

    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现场,院士专家认为,数据资源的丰度和绿色能源的可及性,将重构21世纪产业转移的坐标系。

    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约每100天就要翻一番,电力消耗在过去十年间增长数百倍,未来十年可能再增数倍至数十倍。

    当算力已经取代劳动力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能源升级为战略资产,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算力基建,正从传统产业承接地蜕变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专场对接活动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说,东部地区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的格局正在改变。湖南等中部省份可以在材料、元器件、装备等方面进入计算产业中高端,西部地区则能通过建设算力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

    比如,湖南郴州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冷水资源,以低能耗创造高算力,吸引阿里云、华为云布局,并带动本地智能装备制造升级。

    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工人在配电房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通讯员 摄

    “产业转移不是单向的,而是东西互进、南北相连。产业链的龙头不一定来自东部地区,也可以是在中西部地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产业升级的路径,是以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株洲市天元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加工风电叶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楚韵新章:从商脉绵延到智创高地

    作为千年商贸枢纽,湖南的产业承接基因深植历史。

    湘江之畔的铜官窑遗址,曾见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远航;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镌刻着“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航运记忆。这块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黄金腹地,在数字经济时代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依托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超算能力,湖南构建出“算力+算法+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2024年,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7万个,总算力超7000PFlops,进一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与此同时,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绿色能源,也和湖南优势高度匹配。

    “绿色能源要发展,还是要靠材料。未来能源材料革命,很可能就在长沙发生。”干勇说,长沙能源材料产业很完整,技术先进、规模大,很有可能通过能源材料突破性的发展,改变区域经济格局。

    3月19日,湖南湘江新区,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电池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测试电池性能。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深知,产业转移绝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与价值重构。打造“三个高地”,湖南正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基因,用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为科教大省,湖南拥有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39所高校,和一大批顶尖创新人才和工程师队伍,为各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技术人才,构筑起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

    “不管民企央企,来了湖南就是湘企;不管客商外商,来了湖南就是湘商”。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

    2024年5月14日,中石化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新区生产平稳有序。李翼骏 彭展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

    近年来湖南从反平台资本垄断、规范和提升中介服务、从严从重整治政府失信行为等方面着手,尽全力让客商来湘投资无后顾之忧。

    本次对接活动,湖南共承接省外转移项目337个,意向投资总额约3086亿元,这是三湘大地对投资者最长情的告白,更是广大客商对湖南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

    从产业承接到产业升级,湖南正用算力重新定义生产力,用绿电重塑竞争力,用场景重写创新力。在这片孕育了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热土上,一场关于智能文明的东方实践正拉开帷幕。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