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频道 > 政策解读

国防部解读2011年中国军事外交

2012-02-02 10:50: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宣良 王经国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日趋务实、活跃、开放的中国军事外交

      --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解读2011年中国军事外交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李宣良、王经国)周边外交更重实效,军事信息常态发布,联演联训贴近实战……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军事外交工作亮点纷呈,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军事外交日趋务实、活跃、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功能不断增强。”

      突出周边军事外交  

      营造国家安全环境

      记者:2011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外交非常活跃,高层访问、磋商对话等交往活动比较频繁。如何评价周边军事外交的成效?

      钱利华:过去的一年,面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把稳定周边作为首要任务,发挥军事外交的独特作用,全方位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军委、总部领导出访了越南、缅甸、尼泊尔、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朝鲜、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周边14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也来华访问。与印尼、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举行防务安全磋商,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会、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军队总参谋长会议和防务安全论坛、中国-东盟防务与安全对话。

      我军与周边国家军队在军事训练、院校教育、人员培训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在巴基斯坦、泰国等周边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我军派出医疗、直升机等专业力量前往救援,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措和运输人道主义紧急援助物资。

      务实活跃的周边军事外交,对于深化双边关系,稳定地区局势,营造国家安全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战略上,加强了战略沟通,进一步提升了战略互信水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成为我与周边国家达成的普遍共识;在务实合作上,相互学习借鉴军队建设有益经验,提高了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在多边机制建设上,积极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地区安全机制,维护亚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

      记者:如何看待新形势下我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关系?

      钱利华:尽管当前亚太地区局势出现了一些复杂因素,但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发展繁荣是人心所向,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与周边国家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利益相关,发展双边关系有着坚实基础。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中国军队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防务交流与合作。当然,对于地区安全局势中的热点敏感问题和双边关系中的分歧,我们正视问题,直面矛盾,坦诚表明安全关切,宣示原则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只要不断增进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我与周边国家军事关系就能够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和而不同中持续发展。

    运筹大国军事关系 

      维护国际战略稳定

      记者:如何评价中美两军关系?

      钱利华:2011年,中美两军交往高开低走,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高层交往频繁,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年初访华,解放军总参谋长与美军参联会主席在两个月内实现互访。机制性对话与交流按计划开展,双方举行了第12次国防部防务磋商、第7次国防部工作会晤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小组会议,两军高层首次参加了两国战略与经济对话及其框架下的首轮战略安全对话。专业领域交流不断拓展,双方在陆军工程兵、军事医学、军事档案、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还相互开放了一些重要军事单位。

      由于美宣布新一轮大规模售台武器计划,两军关系再次陷入低谷。我们就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向美方表明了严正立场。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切实解决影响双边军事关系的重大障碍,中美两军关系才能健康稳定可靠地向前发展。

      记者:与跌宕起伏的中美军事关系相比,中俄军事关系一直比较稳定,在2011年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钱利华:中俄两军关系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们坚持以双边高层互访和多边高层交流为牵引,带动中俄军事关系全方位发展。军委、总部领导成功访俄,两军总参谋部战略磋商、国防部工作对话等机制化项目运行良好,双方战略互信进一步加深。两军在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务实深入。两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军队总参谋长会议等上合组织框架内活动中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中俄军技合作正常开展,对于增进两国相互信任、深化双边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