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留在韩家坪的社教岁月

2020-12-03 09:29:29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谢德才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冬季单冷,温了一壶桑植白茶,和两三朋友闲坐畅聊,聊到省城干部在桑植凉水口韩家坪社教的故事。虽言语简单,却如握在手中的白茶,温暖了我。

    于是,我想去韩家坪玩一玩,走一走,看一看。我沿着盘山公路,很快就到了凉水口。凉水口的水,绿如西湖,处子般动人可爱,但,我没来得及欣赏它,甚至连集镇上叫得响的油粑粑都没尝上一口,车子便进入岔路,朝李家庄方向驶去。

    刚转弯,坐在车上的一位凉水口的镇干部忙喊司机停车。下车以后,他用手一指——这,就是当年省城派来的社教干部住过的老屋场。这地方,原来是镇里的农技站。房子虽只一层,房间却不少,大大小小共有七八间。以前,镇里农技站的同志和省里的几名社教干部都住在这里,早出晚归。这位镇干部说,当年的日子,这里一天到晚挺热闹的,尤其是农忙季节,前前后后挤满了当地农民,问技术的,请专家的,买种子的,购肥料的……而今,房子搬到别处去了,这块地,奇迹般地长出茂密的青草。在寒冬的暖阳里,它们向阳而生,不言不语,但,应该和当地的农民一样,记得当年的场景和热闹。

    车子继续往前开,全是水泥路,太阳甚好,车子也很舒服。我们呼吸着只属于乡村的新鲜空气,享受着拂面而来的微风。从窗口入目,两山夹一河,山水秀雅。炊烟袅袅,人们劳作。一小群一小群的鸟儿,不时嘀叫几声,疾飞而过。见上这景,我在想:“如果屠格涅夫还健在的话,他就一定要写这里的乡村了!”

    沿路有条河,叫罗峪河。贺龙曾为加强对红军的统一领导,将部队在罗峪进行整编。

    车子慢慢地驶进李家庄村。我朝村部走进。这村部的墙壁上,挂有司法部授予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农村幸福社区建设”“湖南省示范儿童之家”“全省示范农家书屋”等奖牌。

    我跟村主任向爱玉说明来由,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韩家坪。在车上,向爱玉给我说,韩家坪原来是一个村,由于村(居)合并,韩家坪村合并到李家庄村。韩家坪现在是李家庄村的一个组,而今的韩家坪,六个组,两百户人家,人数不到一千。

    韩家坪,到了!

    这坪,很宽阔,安静又有点小俏皮,像一幅百读不厌的油画,又像是娓娓动人的书页,记载着社教的日日夜夜。当年,从长沙土壤肥料测试中心派来社教干部杜中华住的村就是韩家坪。向爱玉带我们到一座上了年纪的石拱桥边,说:“桥这边是李家庄;过了桥,就是韩家坪了。”

    我们有说有笑地过了桥。冬日的太阳,虽劲儿不足,但让人觉得温暖。村子里,坐着几位老人和年轻人,零零落落,我们便和他们拉起家常,很投入,聊啊聊,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围在一块,亲如一家。

    “你们认识杜中华吗?”

    我抛出这个问题,本来是想做一个引导,却成了这次采访的开场。大家非常感兴趣,话匣子一发不可收。“知道,一九九一年到我们这里……”“认识认识,去过我们家的地里,叫我怎么种地”“也去过我家,帮我施肥,端起桶就往地里走……”“我家种得油菜多,他还帮我家把油菜种籽卖到靠近湖北的四方溪”“小杜号召我们种“双两大”后,又搞玉米定向移栽,都搞成功了”……大家纷纷争着说,都讲杜中华是个好人,好干部,没有一点架子,和气,肯做事。

    大家的回忆,让我心中的杜中华不断饱满起来,我虽然不识他的面,但,读懂了他的心,读懂了他在韩家坪的情。

    韩家坪——田,一两百亩;地,五六百亩。

    杜中华初到韩家坪,一心想做好一件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他摩挲着这里的土,细细的碾碎在手掌心,细腻的心思把他自己带得很远很远——他想在一些田里实验种植“双两大”。可村里召集部分农户开会,有的农户想不通,说:“要我们搞‘双两大’,可以,如果产量降了,怎么办……”会还没开多久,散了。村里人,惜土如金,靠田吃饭,一直都是用的传统的刀耕火种,这一新生事物要他们接受,他们不肯。

    杜中华,心急了,眼润了。这位说着长沙口音的省城干部,深夜里,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随后的几个夜里,他房间里的灯总是通宵地亮着。他在想办法,如何说服韩家坪农户相信自己跟着自己种植“双两大。”

    他一次又一次走进农户家中,一次又一次与当地农户交谈,讲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抗虫,整个过程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他的脑海里,在他的语言里。终于,这些农户开始用自己的田,实验种起“双两大”,杜中华忙碌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他挽着裤管,光着双脚,播种、育苗、抛秧、栽秧、施肥……

    丰收季节,一片片金黄色沉甸甸的稻子,压压实实,杜中华乐了,农户笑得更灿。粮食高产,他再号召全村农户种植“双两大”,再也没有人说“不”了。渐渐地,全村绝大部分稻田都种上了“双两大”。

    之后,杜中华通过调研,发现韩家坪这里的土地贫瘠,不肥沃,用传统的方式种玉米不高产,他又发动农户搞玉米定向移栽。一实验,长势喜人,产量倍增。这样,该村的玉米定向移栽基本上达到全覆盖。而今,该镇都是种的优质稻,玉米都是定向移栽,高产。而今,李家庄村,水、电、路都通了;村子里,楼房拔地而起,不少人还在城里买了新房;不少农户的院子里,还停着光鲜的小汽车。这就是通过科学种植而改变生活的真实表现。

    我们在石拱桥边,采访快结束,一位披着大衣的胖个子向建军插话:“我说句老实话,这辈子,我忘不了他……”

    “为什么?”我问。

    “当时,我初中毕业,闲在家中,无事可做,是杜中华辛辛苦苦找到我家,叫我报名,参加全镇考试,考上后,他带我去省城培训,学习农业技术……”向建军回忆。他继续说,那次考试就是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面对荒山谈思想》。说到这,向建军情不自禁地向我们流利地背诵起那篇作文的有关片段:荒山啊,荒山,你不久就要消失,在你的头上,将充满碧绿的视野……”

    时隔多年,他还记得自己的作文,听完他的背诵,我感受到他当年的激情,更多的感受到他对杜中华的感激。

    “去我家看看果园吧?”向建军满脸写着开心。

    去他家的途中,我在想,向建军在考场写的那篇作文已出效果。

    他的家,砖房,美。静。我们来到他家的果园,水果挂在枝头,黄黄的,绿绿的,红红的……向建军说,这就是我从省城学习回来以后,杜中华叫我种植的果园。他跳进园子,给我们摘下一个又一个的柚子。说,好甜,我家果园多的是,果子也不少。果园里,大家吃的吃,拍的拍。拍照的时候,大家连同希望也给拍上。

    从果园走出来,我们去附近杜中华喜欢去的吊脚楼。这吊脚楼里,唱起了桑植民歌。我们听到极好的歌声了,她好像是为爱的传递而唱,真美。

    我站在那,痴了很久。

    韩家坪,因社教变得美妙,现这个地方充满旋律,值得留恋。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