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风景秀丽,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永定区就座落在武陵山腹地,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属永定区辖国营林场,现虽成为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但与之交界,且与市区相隔不远,仍然不失为永定区的一道画屏。永定区则是自然风景旅游区的服务核心。在永定区的西南方向,且离市区不足10公里处巍然耸立着两座高山,一座海拔1518米的天门山,一座海拔1164米的崇山。汤汤澧水穿城而过,如一条蓝色飘带,然后向东流入洞庭。
天门山古称嵩梁山、壶头山、玉屏山,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相传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石壁中开,南北洞穿,玄朗若门。吴王孙休认为祥瑞,遂更名为天门山。天门山属喀斯特岩溶地貌,3.8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海陆沉积抬升和地壳运动,张家界红砂页岩大峰林和天门山终于露出峥嵘,以其相对高差1300米耸立于澧水南岸,从而造就孤峰耸峙、临空独尊的夺人气势。天门山不光景奇,植被也十分丰富,同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鬼谷修道,赤松炼丹,周朴隐居,野拂主持天门山寺等等,让天门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天门山寺初建唐代,明代重建,系江南名刹,有“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塘”之称,可以想见当时的盛景。天门山寺山门竖写“天门仙山”,左联:“天外有天天不夜”,右联:“山上无山山独尊”。历代文人墨客、仙家僧人对天门山诗咏无数,从而使天门山又增添了文化的高度。
崇山与天门山只隔着一条仙人溪峡谷。两山对峙,却让中国史学界为此打了上千年的笔墨官司。史学泰斗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欢兜是上古时期的“四大恶人”之首,因为包庇共工而得罪了尧舜等人,于是找出“以变南蛮”的借口将欢兜逐出中原,继而带着他的部族举行了大规模的南迁。欢兜的最终归宿便是这崇山。崇山虽然海拔不算太高,而它的高度可是那厚重深邃的历史堆积起来的。
永定区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既有巍巍高山耸云天,又有群山起伏似龙盘,还有小桥流水、曲径流觞、田畴千亩、土地百旷、密林疏竹、泉水叮咚……这片土地似乎聚集了大自然所有灵气,让其美丽如画,犹如世外桃源。
永定区境内有天门南北两大水系,南面汇水沅江,北面注入澧水,共大小河流266条,呈网络分布,如同人体上的血脉,循环流动,湿润清新,适宜居住。就是在这样的山水画卷中,你常常可以看见一幢幢样式别致、檐牙高翘、临空欲飞的干栏式建筑——这就是土家吊脚楼、风雨桥和凉亭。
(一)土家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是土家人标识性的建筑,多倚山傍水而建,且不受山势约束,以势而筑,以柱为骨,悬空欲飞,巧夺天工,被称为“悬崖上的鸟巢”。土家吊脚楼又叫双向走马转角楼,俗成“双手推车”。也有钥匙头、一字型、四合井等形制。干栏式建筑出现较早,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干栏式房屋。
吊脚楼的修造就地取材,以“千年不烂”的杉树为主,兼以枞杂木,然后请来当地最有名的木匠“掌墨师”画墨,主持修建。土家吊脚楼以“扇”为墙,有简单的三柱二棋和单挑出檐,以及豪华的五柱六棋或八棋双挑。又以“梁、檩、枋相接,以伞把柱、斗拱形成转角走马(楼檐通道)。吊脚楼的屋脊至檐口水面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檐口和山尖是要抬升的,檐口抬升的高度有几种:(1)五分五水面,这是整个瓦脊在一个平面上,是标准的“勾股定律”的运用。(2)五分六檐水,即把檐口挑枋抬升一寸,形成翘檐。(3)五分七檐水,即将檐口挑枋抬升两寸高度,形成高翘,显其精巧优雅,同时,给雨水形成一个缓冲。这种方法只有“掌墨师”知道,叫作“算水”。其挑檐抬升并不是垫高,随意垫高,就会“膛水”,形成雨水倒灌。修建走马转角楼的“掌墨师”有一把特别的木尺,叫“五尺”,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刻度,长短大小不一,犹似天书,只有“掌墨师”心里清楚,看得明白。
修建气势恢宏、结构复杂的吊脚楼只用榫卯衔接和木栓固定,不用铁钉马绊。柱下垫用石块,称“磉磴岩”或“鼓儿凳”,以防木柱受潮腐烂,吊脚木楼一般分为两层,也有三层多挑檐的,根据地势需要而建,上层居住,下层堆放杂物,以碓磨为主,抑或喂养牲畜。
永定区过去的乡下村寨多以土家吊脚楼为主。聚落成寨,一个寨子以坡为势,因地制宜,形成大片成规模的吊脚楼群。如今,这样壮观的风俗民情场面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水泥钢筋建筑。永定区尚存吊脚楼的乡镇主要集中在王家坪、沅古坪、四都坪。王家坪以马头溪、紫荆塔、石堰坪、伞家湾为主,也亟待保护。这是一幅风俗民情画,如果一旦消失,将不可复原,只能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
(二)风雨桥、凉亭
在土家族建筑工艺中,与吊脚楼相匹配的其他建筑要数“风雨桥”和“凉亭”了。其结构与吊脚楼相似,“凉亭”则以“伞把柱”为主。风雨桥和凉亭大都是过去族人为了方便出行而聚资修建的。风雨桥建在溪河上,避免路人涉水之苦。凉亭多建在山垭口,供路人歇息、纳凉和避雨。
永定区境内现存风雨桥不足10座,山垭凉亭更是难觅踪迹。保存较为完整的风雨桥有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三座。
马头溪风雨桥名传海内外。此地呈三溪十字交叉状,前人便在三溪之上各架一桥。后来,两条小溪上的风雨桥拆毁,现仅存中间一座。桥碑载:“吾乡马头溪,上至慈永,下及常桃,四通八达之地,亦孔道也。”另有一联语:“牛背(岭)归来,牧子无须问渡;马头(山)奔去,征夫何必停骖。”过去这是一条官道,宛延千里,多石板铺成。
四都坪乡乌木峪村有一座风雨桥,四扇三间,飞檐翘瓦,梁上画有“太极”、“八卦”图案,写有“太平”、“永吉”字样,有一幅对联:“坐领流觞曲水,闲观桥影行鱼”。路人过往、歇息,欣赏文人雅对,可谓心旷神怡。
风雨桥一般七、八尺宽,两旁有栏杆和条凳,能行牛马,能过花轿。桥上刻有“打三棋”棋盘,可供路人歇息时娱乐。
(三)土家建筑中的人文内涵
土家建筑是土家族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土家人崇尚自然,并充分融入自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识,彰显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虽然,诸多关于土家吊脚楼的论述中多涉及“抵御寒湿”、“防止野兽袭击”以及干栏式的建筑美,但“天人合一”的思想怕是土家人根本性的东西。土家人在建筑中讲究风水,因境造势,居住要有山有水,山象征着基业,水象征着财源。背要有靠山来脉,左右要有护卫,即青龙白虎相护,前山要见光明,视野开阔,整个地象犹如一个人坐在太师椅上,土家人形象比喻为观音坐莲、黄狗恋窝、水牛洗澡......在土家建筑过程中,较为隐密的东西当数其中的许多文化现象,诸如起屋择日,请鲁班祭梁、伐梁、造梁、唱上梁歌、抛梁粑粑、种风水树、建神龛等仪式,无不体现了土家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其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文化现象,使土家民族在精神物质上存在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差异。
土家吊脚楼具有适宜居住、通风向阳、冬暖夏凉、简而不陋、造型美观、结构科学等特点。作为张家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地区,作为土家族的聚集地,更应该加强对人文景观的保护,特别是民族文化符号的保护。如果张家界一旦失去了这方面的文化符号,那么,再美的自然风光也要大打折扣了。因为只有吊脚楼、风雨桥、凉亭才是这方山水画卷中的人文标识。它既丰富了山水文化的内涵,又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灵动,因此,当地政府和旅游、文化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对此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其旅游大市的价值。想想,单一的自然风光之旅该是多么让人单调、泛味和枯燥。甚至给人留不住哪是到了什么地方?哪是什么民族?哪是什么建筑工艺、饮食、文化……记住: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四)留住文脉根基
在张家界如何建立山水画卷中的人文标识,重塑张家界形象,这是值得深思和远虑的问题。首先,在永定区境内优选1-2个土家民居建筑特色突出、比较完整、人文环境较好和自然风光优美的村寨尽快加以保护。并逐步规划,按照规划,加以开发和利用,构建民俗文化旅游村。
其次,在市城区附近选择较好的位置建立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打造原生态的土家吊脚楼群,或是以土家吊脚楼、风雨桥、凉亭为主的建筑符号。形成一条民族特色突出的土家街市。
第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民族工艺、民族美术、民族杂技、民族艺术、民族饮食……等等。总之,既要体现民族的外在特征,更要体现民族的内在精神,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不然,我们的旅游只是一个躯壳,缺少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