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习俗

土家糊仓习俗

——永定土家农耕文化掠影之二

2015-12-07 17:50:19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覃大军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永定区地处湘西北武陵山脉腹地,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要成员的典型农业地区。自古以来,各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在异彩纷呈的土家农耕文化中,“糊仓”习俗一直代代相传,并深深植根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特别是解放以后大集体年代,以生产队和生产小组举行,生产队长和小组长成为众人糊泥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以后,田土到了户,举行的规模相对减小,有的不请工,也就减少了“糊仓”的环节,但“开秧门”、“吃盖碗肉”的习俗仍然保留着。

    土家“糊仓”习俗,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村。每当到插秧季节,我们勤劳纯朴的土家人就要举行“糊仓”活动�

    这一习俗起源何朝何代,现在无法考证。相传明朝末年,土家人因不堪苛揖杂税重负和财主剥削,长工们聚集一起在给一姓全的财主“打工”插秧,为头的长工就设计的一出戏弄财主的游戏,并让其“破费”一下,于是就有了“开秧门”前的“过早”仪式。又有了早饭中的“盖碗肉”。长工们还不解气,他们声称受高人旨意,插秧要糊稀泥,这样才有好收成。财主信以为真,便欣然接受。于是,长工们便一边向财主砸稀泥,一边念念有词,结果,财主被糊了一身稀泥,脸上还不得不堆起笑容说:“糊吧糊吧,糊得越多,谷子越多……”后来,这一习谷便流传开来,成为一年一度插秧时节土家人的美好祝福和希望。

    而这种美好寓意也响应沿袭下来。在“糊仓”过程中,人们怀着一分对美好年成的殷殷期待,忘却烦恼,忘却劳累,互相投掷稀泥。那份虔诚和投入,在现在看来,既是对丰年的祈求,又是一种快乐的宣泄。

    “糊仓”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分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是天刚麻门亮吃了炒米、甜酒“过早”后举行的下田扯秧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起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十分讲究,无论秧田方向如何,首先必须面向东方起半个秧,再面向南方起半个秧,然后合拢一起,再用稻草捆扎,两半叉开,置于田坎上,然后高喊“开秧门罗——”,之后是一段祝词:“开秧门,栽大秧,东边栽成索索秧,西边栽得行对行。索索秧,行对行,打谷用箩挑,收谷装满仓”。祝词念诵完毕,大家便下田扯秧。

    “盖碗肉”由插秧能手去揭。谁揭了“盖碗肉”一天的劳动便由他(她)来领头。揭“盖碗肉”意味着一种能力、一分责任、一种担当。

    “糊仓”在插秧块结束时举行,是插秧的高潮,在快要结束时举行。一丘秧田里,聚集了很多帮忙插秧的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看谁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最后关在秧田中间出不来,这叫“关猪笼”。这时候,插得快的人就会跑到田抗上,率先抓起泥巴朝关了猪笼的人砸去。也有专门去砸主人一身稀泥巴的。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巴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好,主人就越高兴。“糊仓”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也意味着谷仓里储的粮食鼠不咬、虫不蛀。正因为是这样,在糊稀泥巴过程中,谁也不会起火,谁也不会记仇,所以田野就会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场面极其热闹。

    土家 “糊仓”民俗具有鲜明的农耕文明印记,别开生面,富有情趣,又体现了土家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性格。 透过这一民俗,我们可以看到土家人的历史和文化的“延变”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学、民俗学意义和民族研究价值。

    永定土家糊仓习俗传至今日有近400年历史,其传承一般以乡村和山寨为主,代代相袭。目前传承人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38岁。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种田已经不是人们唯一的生存方式,许多农田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退出了传统耕作方式,加上大部分中、青年人纷纷进城或外出打工, 导致这一民俗正在失去生存土壤。

    追寻“糊仓”习俗的历史文化渊源,感于古老土家民族的匠心独创,我们期待着这一古老习俗得以重放光彩。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