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也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不过,他们大都趋向于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说。“巴”的出现很早,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巴方”的记载,说明是一个古老的族类。秦时称巴蜀之民为南夷。秦灭巴以后,在原巴人居住的地区设巴郡、南郡、黔中郡。唐人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黔中,即今黔州是其地,本巴人也”。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因而史书上把这一地区活动的少数民族通称为“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三国时期,“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唐宋时期,关于蛮族有多种称谓。唐代杜佑在所撰《通典》中明确指出:“其在峡中巴梁间,则为廪君之后”。廪君为土家人的祖先,死后化为白虎。故土家人有崇尚白虎的习俗。元至清初,由于土司制度的建立,以“土”命族的记载便开始大量出现。持此说法的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予以首肯。
二是土著说。认为土家族为古代本地族群遗脉,后与汉人逐渐融合。持此说法的是湘西北地区(如永定区古人堤)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最早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族既然有自己的语言,其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是土生土长的。称苗族为“白卡”,意思是邻居。称汉人为“帕卡”意思是外来人。土家人自古有土苗不分家的说法,而把汉人则视为外来人,也就是后来的人。看来土著说也有充分的理由。
三是土家族迁徙说。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系南蛮的一支。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没有充分的理由让人信服。
总之,无论何种说法,土家族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发祥地之一已经无疑。土著说也好,巴人说、融合说也罢,土家族依其自己的强烈的文化特征区别于其他民族已是不争的事实。
土家族敬仰天地,尊崇自然也敬奉诸神,其宗教信仰自古趋向于一种自然状态。这也许为后来的“融合”提供了一些佐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对巫傩文化的崇拜和传承,土家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也带着某些宗教的“主观”倾向。这种“主观”倾向是对“土著说”的一种深度诠释。
傩,是我国原始宗教中的巫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正式称作傩,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论语》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方相民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傩。”意思是说,“傩”是古人站在台阶上迎接宾客的礼仪。又是武官蒙着熊皮,戴着四个黄眼珠面具,穿黑衣红裙,手执干戈盾牌,跳跃舞蹈,激扬风发,率百卒驱瘟祛邪的神仙。“傩”也可作“难”写,那意思是说人有困难时必请傩神驱之……土家族是一个敬鬼信神的民族,视傩神为精神图腾,从土司王府到民间百姓,从远古活人祭典中,到祭三性,焚香朝供,从傩如流,顶礼膜拜,进而演绎出一曲古老的巫傩文化古韵。同时,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逐渐发展成为头戴面具,手执法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的傩戏。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而被称为是戏剧的“活化石”。
土家人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信仰、巫术存在的历史阶段。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汉人进入,道教、佛教也随之传入,土家族又从原始宗教信仰而演变为多神崇拜。但是,土家人对祖先崇拜、敬奉土王、相信土老司(即梯玛,与神灵沟通的人)巫术,还是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土家人崇拜白虎,原于“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民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意思是其祖先廪君死后,他的灵魂化成了白虎,因虎喝人血,因此,敬祖先要用人血来祭祀,以求得庇护。以后历史上不断有土家先人杀人祭祀白虎的习俗记载。这就是“远古活人祭”,又称“还人头愿”,每三年一次。随着历史发展,“活人祭典”逐渐被其他行为所取代。首先,土老司在请傩作法时破头见血,即划破头皮,用滴血代替人头来祭。后来,又逐渐用杀牛来代替,把牛头作为祭品。再之后,用酒食果品来祭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日常祭祀活动。对于“虎”的崇拜,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婴幼儿在受到惊吓时,常在其额头前用锅底灰写一个“王”字,以求保佑。对于“赶白虎”的说法,则是认为犯了“虎煞”,即冲撞了过堂白虎,需要作法驱赶。土家人的“崇尚白虎”与“驱赶白虎”并不矛盾。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大致可分三类:(一)供奉土王和祖先神灵。土王以八部大王为主,常以宗庙祭之。祖先神灵以宗祠和家神相祭。(二)祈求神灵庇佑。这主要体现在自然、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伐木烧炭祭祀山神和土地神,打猎祭梅山猎神,招财进宝祭祀四官神等等。(三)佛道结合的汉神信仰。随着汉人入住,受中原文化影响,土家人宗教观也随之“融合“。所以,土家族对神灵的敬拜十分复杂。视“万物有灵”敬奉诸神。在自然与神灵之间,土家人显得无助、无奈和茫然。
土家族把对于人神沟通的人称为“梯玛”,也就是土老司。土老司掌管着本族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叫“请傩还愿”,俗称“法事”。土老司有等级之分,分为掌坛、管坛、理坛、事(侍)坛法师。掌坛法师主管仪式一切。管坛法师是掌坛法师的助理。土老司所用法器有师刀、鬼头幡、铜铃、牛角号、鼓锣、令牌、法印、朝笏、傩面、令旗、桃枝等,其服装为青衣、无袖红袍、头戴凤冠或老君帽,大凡祭祀、治病、赶鬼、婚丧、驱邪、还愿、占卜等大小诸事都要涉及。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土家文化靠土老司代代口口相传。土家大书《梯玛神歌》就是一部洋洋百万言的土家诗史,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故事、天文地理、宗教哲学,几乎包罗万象。人们在这种宗教仪式中接受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其巫傩文化深入人心,影响广泛。
对于傩神崇拜,则原于天地开张和人类起源的传说。土家族认为人类是“傩公”和“傩母”创造的,是土家人的祖先。“请傩还愿”可以驱鬼娱神,了难解惑,逢凶化吉。对于“傩”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仪式,即请神敬神送神。这一表现形式是对神的敬仰,操作过程中讲究规程,庄严肃穆,不可乱来。如丧葬中的做道场、开路、安神、散花、解结、送亡等,不能省略取代。
第二类:傩技,显示神威,展示梯玛本领。傩技表演其实是梯玛愚人的手腕。通常有上刀山、下火海、九龙法水、过红山等方面的表演。“上刀山”就是上刀梯,木梯上绑着锋利的尖刀,“梯玛”赤脚登攀。“下火海”就是在熊熊炭火中赤脚行走。“九龙法水”就是把竹筷剁成九节,然后吞进肚里。“过红山”就是赤脚踩烧红的犁铧,或口咬铧口,头戴热撑架等等。此外,还有下油锅和定鸡,从滚沸的油锅里摸取铜钱。捉一只雄鸡,施以法术,然后叫雄鸡站在那里,任凭天塌雷轰,雄鸡一动不动。傩技被称作巫术,有很多种。过去,土老司之间因派别之争常常斗法比狠,使出各种阴招,时有伤人毙命现象。傩技表演时需画字符、喷法水和念咒语,方显灵验。
第三类:傩戏,常以傩舞和巫歌出现,即为娱神,也为娱人。傩戏是“请傩还愿”仪式的高潮,如做道场中的散花、解结,驱鬼逐邪中的请神、赶鬼等,土老司们演唱结合,且歌且舞,犹如舞台上的演出。随着历史进展,傩戏衍生出许多表现形式和内容,如土地戏、薅草锣鼓、渔鼓(抛刀)、茅古斯、摆手舞等等。其中,“茅古斯”最具土家文化的原始性和代表性,是土家人为了纪念先祖、拓荒狩猎、刀耕火种、驱邪赐福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并以此而达到通神、降神、娱神、赐福、除邪的目的。
巫傩文化是土家族千古相传、至今不衰的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它源自于原始崇拜,娱神娱人,根深蒂固,深入民族血脉,成为土家族的文脉根基。要想真正了解土家民族,必须了解土家人的巫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