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频道 > 政务信息

湖南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20366处

2012-02-01 15:08:2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历时5年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11年底全面结束,基本摸清了我省的文物家底。经普查统计,我省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20366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16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8201处,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湖南在普查中有何重要发现?为何有大量文物消失?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吴顺东。
      
      文物总量是普查前两倍多
      
      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366处,其中古遗址4814处、古墓葬4639处、古建筑6420处、石窟寺及石刻59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31处、其他72处。此次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16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8201处,新发现文物占登记总量的59.7%,全省文物总量是普查前的两倍多。
      
      全省各市州的不可移动文物统计数据显示,长沙在数量上独占鳌头,共登记2425处,是普查前的5倍,其中新发现1941处。此外,株洲、岳阳、邵阳等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均大幅增加。在各县(市、区)中,宁乡县共登记1293处,占到了长沙的一半多,其中新发现1188处、复查105处。
      
      “经过普查发现,我省文物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尤其是在古建筑的调查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收获。”吴顺东说。此次普查全省共登记古建筑6420处,以城步清溪古建筑群、绥宁大园古苗寨等为代表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建筑遗产,是各民族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实体反映。普查中,在通道新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侗寨,与已获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芋头侗寨比,也毫不逊色。
      
      鬼仔石像遗址群、大园苗族古村寨、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安化古道4处文物点,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文物保护理念有新突破
      
      2010年8月,怀化安江农校纪念园正式揭牌,标志着它正式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迎接四海宾客。作为当代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特批安江农校纪念园为“国保”单位,是为明天保存今天的文化遗产。
      
      “传统观念中,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和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拓展,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实体,那些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遗存,还未成为历史但未来值得保留的,也纳入到了文物体系中。”吴顺东告诉记者,如20世纪的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甚至包括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那些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实体。
      
      新理念让文物挣脱了时间的限制。郴州汝城的“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前建成,普查中登记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同样的还有2007年建成的粟裕故里牌坊、2007年迁建的益阳赫山区何凤山墓、株洲醴陵2006年建成的仙霞烈士陵园、郴州桂东2006年新建的龙溪革命纪念亭等,均被文物部门登记为文物点进行管理。
      
      2474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此次普查过程中,我省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占调查总量的10.83%,占复查文物总量的23.17%。
      
      “两千多处文物消失,不是个小数目。”吴顺东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至今,对文物尤其是级别较低的文物点,保护力度不大,任其自生自灭的不少,导致20多年来,消失了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
      
      关于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原因,吴顺东分析认为,一是配合基本建设、重大项目,对涉及到的文物点,做了考古发掘,发掘完以后遗址、墓葬回填,有些也不再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留;二是人为毁坏;三是自然因素,一些文物消失于自然坍塌、损毁。
      
      文物数量的增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由于致使文物消失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何保护好两万多处文物面临严峻挑战。可喜的是,现在政府和民众文物保护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长沙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创造了经费、人员落实到每一个文物点的管理模式,确保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吴顺东表示,文物是全社会共有的文化遗产,重要的文物点,政府应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对一般文物点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委托文物保护员或当地村组就近看护。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