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湖南新闻

“土记者”进村

2019-02-19 09:29:0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宁奎

    “田大记者,到哪里了?”“快了,十几分钟吧!”

    2月17日,一台小车行驶在通往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宽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风景如画。车上的“田大记者”田贵学接完电话,顺便检查了下自己的“装备”——一台小型单反相机、一个蓝色记录本、两支黑色水性笔。这几样东西,他常备左右,是他的“法宝”。

    今年48岁的田贵学,并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土记者”。他凭借着每年在各大媒体发表的数百篇新闻作品,成为永定区的“名记”。这次,马头溪村党支部书记郑明华邀请他到村里,看看有哪些振奋人心的变化。

    “交通就是变化之一。”还没到村里,田贵学先谈起这里的变化。他说,几年前,马头溪村尚未修通公路,还是狭窄的土路,地面坑坑洼洼,路边也没有什么防护措施,自己到村里采访,要惊出一身冷汗。而今,宽阔的柏油路修到村里,村小组都通了公路,沿线绿林相映,拍摄的照片可以当成手机桌面。

    20多年新闻报道生涯,田贵学在全区大部分的村庄都留下了足迹,也见证了广大乡村的变迁。“从保温饱,到脱贫奔小康;从靠天吃饭,到乡村全面振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乡村发展的记录者,他以总计上百万字的报道,印证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马头溪村部,我们见到了等候多时的郑明华。“这里是村部,也是文化中心与游客中心。”他一边接受田贵学采访,一边带着我们走进特色农家乐与装修一新的高品质客房,“以前村里见到外人都是稀奇,去年全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外国游客都来了好几拨。”

    “相对以前,农民生产生活有哪些变化?”“村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的多么?”田贵学抛出一个个问题,郑明华一一解答。不一会,笔记本上就记满了素材。郑明华告诉田贵学,未来的马头溪村,将发展成文化古村、产业强村、生态美村、旅游名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双无忧”。

    “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的变化,都能找到时代的印记。”结束对郑明华的采访,田贵学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用掉七八个采访本。查阅这些采访内容后可以发现,每一个可喜的变化,都有着党的引领作用,“近几年,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战略措施催生了永定区农村的大发展。”

    说话间,村部旁边的乡村舞台传来阵阵民族音乐。原来,村里的油菜花艺术团正在排练。舞台上,20多位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对每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反复练习。

    84岁的团长龚桂梅,以前就接受过田贵学的采访。“乡村旅游越来越火,队伍也越来越大,演出收入越来越高。”龚桂梅每说一句,田贵学都认真记录,不漏过每一个细节。在他看来,采访对象的每一句真心话,可能都是整个报道最为出彩的地方。

    “我是看着艺术团由组建到成长、壮大的。”田贵学之前也为艺术团写过一篇报道。当时,他形容这个由留守妇女为主组成的团队为盛开的“文化之花”,既为乡村旅游服务,也积极宣传着乡风文明,引来不少游客特意前来观看演出。

    “这只是全国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田贵学说,以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的永定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一支支民间文艺队伍成立了起来,成为文化传承、思想解放的先锋队。

    采访完艺术团,田贵学还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村里的古法榨油坊、脱贫户龚安平与全庆根,用笔尖与相机,记录下每一处的过去、现在。

    返回路上,田贵学对采访内容作了进一步梳理,并对可能需要补充采访的地方进行了标记。“农民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是报道出彩的根本。”他期待这一次进村,又能写出一篇有着时代印记、具有社会意义的报道。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