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湖南新闻

扶贫走新路 春雨润湘西

2019-04-05 13:29:28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55.4万

    截至2018年底,湘西州1110个贫困村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

    12128元

    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128元,而5年前只有1668元。

    春雨淅淅沥沥,漫山遍野的绿,被洗得水灵灵的;一片片的油菜花,被洗得油亮亮的。

    雨中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见到记者,梨子寨的石拔专老人回忆起那难忘的一幕: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乡亲们中间,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自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强化组织引领,激发群众干劲,找对脱贫产业。2017年2月,十八洞村全部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128元,而5年前只有1668元。

    对于十八洞村的脱贫事迹,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十八洞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湖南成功实践的缩影,十八洞村的做法经验,值得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在湘西州,以十八洞村为样板,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不断延伸……截至2018年底,湘西州1110个贫困村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一幅脱贫致富的宏伟画卷,正在湘西州的青山绿水间展开。

    班子强了,满意多了

    ——统筹力量合力攻坚,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干群的心更近了

    “书记,我还是想入党。”走进村部大门,75岁的十八洞村村民施阳茂第七次找到村支书龙书伍,表达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言辞恳切。

    不多分钱,不享优惠,一个党员身份,为何有如此强的吸引力?

    “加入党组织,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龙书伍说,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十八洞村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党支部。

    2014年以前,十八洞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只有3个人,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入党并且留守村里的党员屈指可数。

    村子发展得看人,支部松散,不能带村。十八洞村的扶贫,着手处抓住了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2014年和2017年,十八洞村两次换届选举,把党支部班子成员年龄降下来,能力提上去;把党员队伍发展起来,力量发挥出来。

    书记带领支部,支部建设小组,小组团结村民。如今,十八洞村产业兴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夕阳红4个党小组将全村900多名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以支部建设为基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湘西全州在脱贫路上使对了劲。

    春雨中,凤凰县千工坪镇胜花村村口的猕猴桃基地里,不少村民在冒雨栽植树苗。午饭时分,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村子,不少村民蹲在田埂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盒饭。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村委会主任吴吉平告诉记者,扶贫好政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倾力帮扶,把乡亲们的心焐热了,干劲激发出来了,这种集体冒雨干活的场景又回来了。

    说起猕猴桃,5组村民龙威再打开了话匣子。

    早些年,为了给长女看病,龙威再四处求医,一度负债10多万元。他先后种过苹果、葡萄,养过羊,可惜这些产业要么不适合、要么遭了疫病,先后均告失败,一度压得龙威再差点低头认命。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里决定在产业链上建支部。2014年,在猕猴桃产业党小组的带动下,龙威再种了5亩猕猴桃。2017年,猕猴桃首次挂果,就给他带来了1万多元收入。有了主心骨,技术有靠山,销售有保障,龙威再流转村民的土地,把猕猴桃扩种到80多亩,顺利还清了所有欠债。猕猴桃产业,让龙威再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如今,在产业党小组的带领下,胜花村的猕猴桃、茶叶、黑木耳等扶贫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凤凰县委组织部长覃振华说,这是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

    产业大有起色,基础设施短板也补了上来。“人在泥地走,水在地下流,几天不落雨,水能贵过油。”胜花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过去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办事难。现在,水泥路通村通组,自来水进村入户,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办事不出村。

    吴吉平向记者感慨,之前自己没少跑项目,可修通村道毛路前后花了8年,硬化路面又花了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光去年全村扶贫项目就投入了800多万元,装路灯、修停车场,这些在过去很难办成的事,这几年基本上做到了“马上就办”。

    精准扶贫带来大变化,胜花村是湘西州的一个缩影。州委书记叶红专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湘西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而这背后,是多少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各级干部真帮实扶,干群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叶红专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刚开始时,他到村里问贫困户:这个月帮扶干部来过没有?有贫困户会回答:记不得了。现在问同样的问题,经常有贫困户这样回答:这个月来了几次,都记不清了。“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走动多了,感情深了,工作自然好开展了。”叶红专感慨道。

    脑袋富了,干劲足了

    ——用好典型,加强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

    精准脱贫,外部帮扶固然重要,激发内生动力才是根本。

    一开始,十八洞村不少村民不明白这个道理。2014年春节,已经是过完年八九天,往常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观望,没有出门。时任驻村第一书记龙秀林意识到,以前的扶贫方式走不通,先想办法改变群众思想状态,扶贫才有希望。最终,村里推行的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评比发挥了作用。村民施六金的转变,就是例子。

    在十八洞村,施六金算是个“人物”。一表人才,却40岁都还没娶到媳妇,这其中,思想落后是个重要原因。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第一项工程是改造农网,施六金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电线杆要架在他家田里,他大闹村部,扬言要把电线剪了。

    因为阻拦架电线杆,在道德评比会上,施六金家被村民投票评为二星家庭,全村最差。高挂在大门上的二星标牌,让施六金浑身不自在。他摘下牌子,主动跑到村委会认错。之后村里的大事小情,施六金都积极参与,建矿泉水厂等项目,他还当起了骨干。现在的施六金,当起了导游,开起了农家乐,新娶了媳妇,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用好典型宣传教育,十八洞村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下去了,勤劳脱贫的精气神上来了。

    开设道德讲堂,评选“最美脱贫攻坚群众”,扶贫干部持之以恒做思想工作,湘西出实招,下硬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春风化雨,渐渐地,贫困群众的脑袋富了,干劲足了。

    对此,龙山县石牌镇桃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世选感受挺深。

    2017年刚到村里不久,就有村民偷偷找李世选告状:你结对帮扶的刘大相不务正业。一了解,李世选才知道,刘大相四十好几,妻子患病,子女上学,村干部帮衬着叫他打点零工,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扶贫先扶志。一个月内,李世选踏进家门做思想工作的次数,多到让刘大相都不好意思起来。但说起“要努力脱贫”,他经常躲闪迟疑。有一次,李世选急了,撂下狠话转身就走:“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你再不努力,打算穷一辈子呀!”

    激将法起作用了。刘大相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走进村部:“李书记,我想养蜂,可是没本钱。”

    想干就好办。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刘大相养起了13箱蜜蜂,2018年卖蜂蜜收入1.2万元。尝到甜头后,他越干越有劲,种百合,当护林员,一年又进账两万多元。有了本钱,他又买来微型翻耕机。由于技术好,附近湖北和重庆的农民都来请刘大相翻耕土地,好几个年轻人都来找他拜师学艺。

    政策好,有奔头。很多贫困群众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连耄耋老人都不甘落后。

    早上7点不到,永顺县对山乡青龙村一组的肖维心老人便来到自留地忙活。老人已经82岁,但仍然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辛勤劳动换来了家门口坪场上晾晒的茶籽、屋里满缸的包谷,还有屋前院后活蹦乱跳的几十只土鸡。经常有人这样问他: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这么拼啊?老人总会一脸认真地说:“我老了,可我也不想在脱贫路上掉队啊!”

    遇到对扶贫政策有抵触情绪或发牢骚的小辈,肖维心老人总会劝上几句:“你们的问题在于不会比,总喜欢比享受的补助多少,比来比去,比出一肚子怨气,要多比志气、比能耐。人啊,要知恩惜福,知足才能常乐!”肖老的一番话,经常说得一些年轻人面红心跳。

    扶贫要扶到根上,贫困群众不仅“要脱贫”,还要“能脱贫”。这其中,掌握一技之长很关键。

    张秋菊是龙山县里耶镇锁湖村的贫困户,下肢瘫痪,生活困苦不堪,几度想轻生。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艳林得知后,多次上门劝导,安排她参加培训,还手把手地教她手工编织技能。当自己的第一批织品卖出去时,张秋菊激动得哭了,生活的希望重新点燃。

    “我不仅要把湘西手工编织技艺推向世界,还要以此帮助更多的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谭艳林组织开展了手工编织巡回培训,并在5个县设立了扶贫车间。每设一个扶贫车间,她都要亲自给贫困户开会,激发斗志,传授技能。对一些学习能力差点的贫困户,谭艳林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一次次免费提供材料,让他们勤加练习。目前谭艳林的扶贫车间共带动贫困户690人、残疾人200多人,很多已经顺利脱贫。

    产业强了,钱袋鼓了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在继续发展好猕猴桃、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再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种茶树、优质稻、菩提树,所有产品都用十八洞这个公共品牌。”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石登高,已把今年村里发展什么项目、群众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了。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计,但也最难。

    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名字十足金贵,却一度是个成色十足的贫困村。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没找对主导产业。

    村支书龚伍金告诉记者,早些年,村里跟风种过烤烟,产量低、品质差,黄了;后来又种脐橙,路不通,销售难,“掉到土里、堆到沟里,就是进不到钱包里”。

    精准扶贫后,村里开始认真思考:到底该发展什么扶贫产业。村子两山耸峙,夹着一道河湾,非常适合种茶。出路其实就在眼皮底下。于是,党员带头示范,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全村种植茶叶2.2万亩,发展起茶叶加工合作社22个。县里也把黄金茶作为一个知名品牌,大力推广,黄金茶真的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叶”。

    “6亩多地全种了黄金茶,这两天新叶冒得多,要抓紧时间采。”贫困户石远彪腰间系个竹篓,忙着采茶,得空跟记者说上几句。这两年,卖茶叶撑起了钱袋子,石远彪顺利甩掉穷帽,黄金村得以整村脱贫。

    种养产业可以致富,但也不能包打天下,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的群众深有体会。除去山林,全村人均耕地2.2亩,在整个湘西都算得上“家底殷实”。可是,当地群众几乎把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产品试了个遍,依然没能拔掉穷根。

    “种稻谷,种油菜,种柑橘……能挣多少钱?”在讨论全村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会上,有村民这样问。一个问题,惊醒了一村人。环顾四周,这座土家寨,有近百座保存完整的明清老宅,窖子屋、四合水屋、转角楼等传统古建筑极富民族特色。重视保护传统民俗和原始风貌的村民们,从2000年开始,就没在寨子里建过砖瓦房。

    循传统,不守旧,村里改变思路,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从2016年起发展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就得要有乡村味。”捞车村村支书向福孝说。为此,村里修旧如旧,在保护好既有风貌的前提下,对民居进行合理改造,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今年春节前后,贫困户向清家里的10多个床位,住得满满当当。

    依靠旅游,村里的传统工艺——土家织锦也走出了深山。“老老少少都能织,村里70多岁的老奶奶,一年也能收入1万多元。”向福孝说。

    跳出捞车村看全镇,山水风光神奇,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就有好几个,捞车、黎明、六合和树比4个村子,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于是苗儿滩镇把这4个村串点连线,联手打造景区,通过吸纳就业、资源股份分红等方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迈向小康。让美丽战胜贫困,苗儿滩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扶贫路子。

    产业扶贫,既要结合实际,又要打好特色牌。在这点上,永顺县走得颇顺利。

    当地很多农民都有种植油茶、土法榨油自家食用的传统,但苦于没有深加工,茶果一直卖不上价。没有“钱”景,农民也就不上心管理,油茶林亩产很低。县里顺势而为,整合资金,帮助农民进行低产油茶林改造。毛土坪村贫困户李枝洪告诉记者,低改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亩产油茶果就从300斤翻番到600斤。县里还引进了龙头企业——湘西沃康油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朔介绍,公司对油茶果“吃干榨尽”,可年产茶油1.5万吨、皂角素1万吨,油茶果壳全部用来生物质发电。深度加工利用保证了公司能以比一般农户一斤贵0.2元的价格,敞开收购贫困户的油茶果。去年,李枝洪的25亩油茶收入3万元。

    实实在在的效益,也带动了农民新造油茶林的热情。目前永顺县油茶林面积达到38万亩,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帮扶、合作帮扶等方式,带动近5.6万贫困人口增收。

    “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该大则大,宜小则小,湘西因地制宜,精心布局扶贫产业。现在,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夯实了稳定脱贫的基础。目前全州2/3以上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结束在湘西的采访,春雨还在绵绵地下。精准扶贫,如春雨滋润着这块贫瘠的土地。采访期间,恰逢花垣、泸溪等县相继召开脱贫摘帽誓师大会。会上,很多干部群众表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将一鼓作气,保质保量地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31日 01 版)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