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湖南新闻

深读丨稳进高新,湖南为什么能?

2021-03-04 08:56:53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赵冰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然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时,湖南担当的角色还是“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策源地。

    8年时间,从“不要当短板”到“奋力成高地”的期盼不言而喻。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站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起点,这是党和国家的高度信任,是赋予湖南的前所未有的使命和期盼。

    湖南为什么能?湖南是如何从脱贫的旋律中找到了突破的音符,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奋进的?

    步伐·稳

    稳是大逻辑,稳是方法论,是过去几年湖南为自己设定的鼓点。

    稳是基石,地方稳,全国才能稳。这是中国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法宝。

    湖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的主要粮食生产省份,农业稳则百业稳。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南以“稳面积,稳产量”为底线,粮食总产量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回归了600亿斤以上。“两稳”一直是湖南发展的重要底线,基础有多稳,决定了能跳多高、走多远。

    在工业重镇株洲,宁可关停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也要“守护好一江碧水”。

    湘西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乱开滥采曾让生态环境急剧直下。2010年以来,湘西州重拳出击整治矿业,关闭注销露天矿山781个;近5年来,投入4.41亿元修复生态,让5030亩矿山重披绿装。

    在益阳沅江,随着芦笋、芦菇等产业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曾经因为黑杨造纸而乌烟瘴气的旧貌改换了新颜。

    “十三五”期间,湖南关停426座煤矿、1000多家非煤小矿山;退出烟花爆竹企业1200多家,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等规模企业5000多家。

    速度慢下来,没关系。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是步子要稳。

    从“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到“三高四新”战略,创新、开放始终是湖南发展的主旋律,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健全、资源的配置,始终围绕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向着毫不动摇的方向前行。

    发展基础的稳,是前进的底气,发展的步子稳,是品质的保障,而发展理念的延续性,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则是湖南前进中的“定海神针”。

    “要坚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抓发展,克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浮躁心态,避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2月21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说。

    在2021年的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了“稳”字当头的发展基调,标定为“十四五”时期湖南节奏。

    身姿·进

    正月初六,三一集团总价值超10亿元的600多台泵车、搅拌车、起重机等产品从多地产业园同时发车。一天之后,中联重科总价值超11亿元的各系列明星产品“犇”向全球,尽显抢占市场的勃勃英姿。

    而在春节前夕,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在高桥大市场举行集中签约仪式,72家企业正式入驻。今年,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主场将会再次回来长沙。

    近年来,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中部的湖南成绩亮眼:

    2018年湖南GDP总量36425.78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19年湖南的GDP总量达到了39752.12亿元,同比增长了7.6%,增速比全国水平高了1.5个百分点。

    2020年湖南以GDP突破4万亿元的新成就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3.8%的经济增速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位居第一。

    经济虽然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全貌,却是极为重要、也是极具说服力的一个侧面。比如,在疫情的至暗时刻,湖南人不慌、不急、不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科学及时,防疫防控有力有效,湖南成为全国最早复工复产的省份之一,甚至连白岩松也好奇地问湖南是如何做到的?

    这固然是千年湖湘文脉里“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基因传承,也是近年来湖南奋发向前的惯性使然,更有湖南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天性使然。

    2016年,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创新和开放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引领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2018年6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开园,9月6日,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在长沙开幕。2019年6月,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长沙举办,并永久落户湖南。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公布《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

    一幕幕充满质感的湖南剪影,连成了一幅充满动感的奔跑画卷。

    近年来,湖南紧紧围绕“一带一部”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各地发展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十三五”期间,湖南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2016年至2019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65 %,近三年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新增世界500强企业累计16家;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600家,对外经济合作国别(地区)拓展到92个。

    而省会长沙发挥“头部城市”带动优势,领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壮大。三市占全省2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0%以上的经济总量、50%的财政收入,成为“中部崛起”重要引擎。

    “39天封顶、70天建成、120天交付”“全国首个‘硬件+软件’的鲲鹏生态基地”“3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在湖南湘江新区岳麓高新区学士路,一座以“鲲鹏”命名的产业园区已经拔地而起。

    从主动对接,到由市到省升级合作规格,再攻坚克难让“鲲鹏”顺利栖枝湘江,从筹建到一期厂房交付,仅仅用了120天时间。掰开“卡脖子”之手的湖南力量迅速凝聚,拔节生长。

    这就是让人痴迷的“长沙速度”,这就是湖南努力奔跑的动人身影。

    品位·高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鱼米之乡”却做起了“钢铁美梦”。

    时至今日,制造业已是湖南经济的主要支柱。湖南拥有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基地;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打破国外多年垄断……

    而这一切,并非从天而降的惊喜,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沉淀。

    坐在操控椅上,远程操控炼钢区的天车,将废钢起吊到炼钢炉中。在华菱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一名工程师“气定神闲”地完成了上述操作。

    自2019年启动“5G+智慧工厂”以来,华菱湘钢整体生产效率已提升30%。

    这些年,华菱钢铁聚焦主业、“脱虚返实”,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实现扭亏为盈,如今在5G赋能下迈向“智造”高地。

    华菱的蝶变,是湖南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缩影。

    2018年11月,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原本靠矿石吃饭的泸溪,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江华,迎来了一大批新三板企业“集群式”落地……

    近5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总额约1.7万亿元,每年带动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

    而随着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湖南迎来了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新时代,一条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正加速崛起。

    2020年,湖南经济在疫情汛情的双重影响下仍率先触底反弹,画出一道唯美的“√”,让人赞叹。

    如今湖南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1.5∶44.6∶43.9,调整为2019年的9.2∶37.6∶53.2。在经济增速、增量稳中求进的同时,产业更“轻”、底色更“绿”,第三产业成长为湖南经济第一大产业。

    这场结构调整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前所未有,推动了湖南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正是由于高品位地实现新进动能的转换,高质量完成了产业发展,让湖南经济保持了足够的韧性和后劲。

    思想·新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如何扩大开放?

    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黄花综合保税区设立,伴着巨大的引擎声,一架架飞机起起降降。

    产业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补链、延链、强链?

    2018年7月,湖南印发《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工方案》,确定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工作机制”,全力推进。

    湖南是红色沃土,如何发掘发挥红色资源?

    “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应运而生,而受益的不仅仅是湖南,还惠及江西的老区人民。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从不缺少创新的勇气和先行的魄力,也从不缺少和艰难困苦斗争到底的勇气。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源泉。但创新,绝不仅仅是在生产力水平上的突破,还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上的新认识、新转变。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房住不炒”“人才新政”“链长制”,湖南以政策为杠杆,撬动了发展的齿轮。

    “十三五”期间,湖南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十三五”期间,湖南人才总量达730万人,仅长沙就达150多万人。湖南极有名气的人才,袁隆平院士,2020年11月2日,其团队研究的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测产结果为1530.76公斤,再创新高。90岁高龄的袁隆平 ,仍未停下突破创新的脚步。

    正是缘于不拘一格的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新政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永不停歇的新步伐,奠定了湖南的每个美好的新一天,以及一个美好的新未来。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