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湖南新闻

为有牺牲(7)711矿:地下功勋

2021-07-11 22:12:39  来源: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今天是7月11日,63年前,在郴州许家洞镇金银寨,一座代号为“711”的矿山开工建设。2500多名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在这里找寻比金银还要宝贵的东西: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这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近些年,随着711矿神秘面纱逐步揭开,这里成为全国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的人们没有忘记曾经隐姓埋名、舍生忘死的建设者们,没有忘记长眠在这里为采矿而献身的勇士们。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胜利的冲击波声震寰宇、激荡神州,也传到了湖南郴州群山深处的711矿上。但在这一天,职工们没有庆祝。
      原711矿副矿长 梁启昌:矿里不能开庆祝大会,因为当时711矿还是保密单位,但是每个人心里都高兴,都说我们为国家生产的铀矿石起到了作用,做成了原子弹,我们国家从此强大起来了,我们的腰板硬起来了!
      辉煌与悲壮,往往书写在历史的同一页上。“竖井队李月伦,在2号主井50米中段东马头门作业时,因顶板冒落被砸身亡。”这是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711矿记录下来的一次事故报告。
      这座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4位因公牺牲的矿工。
      原711矿物探工程师 姚文斌:你没搞过这个工作,你就想象不到有些人究竟是怎么个死法,各种各样。
      原711矿副矿长 梁启昌:前仆后继,而牺牲的地方大部分是需要继续工作的地方。比如采场冒顶了,牺牲了两个人,但下一班仍然要继续工作,你不能说这个采场就不要了。
      1955年8月16日,一架飞机掠过金银寨上空,机上用来探测重金属的伽玛能谱仪突然“嘎嘎”作响,航测飞机投下了石灰包作为标记。很快,一支找矿队奔赴金银寨。
      原309队二分队勘探员 陈金陵:我们在金银寨这个地方找到了造原子弹的原料——铀矿!大家一惊,都不做声了,很神秘。小队长就告诉大家,除了我今天讲的这句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向外面讲,对父母亲都不能讲。
      时值美苏争霸,面对核威胁、核讹诈,“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要造原子弹,就必须要有原材料铀。金银寨发现储量丰富的铀矿山的绝密消息直达北京,实地勘探旋即展开。1958年,2500多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向许家洞汇聚。
      原711矿副矿长 梁启昌:当时给我们的(任务),就是1963年一定要做到投产。国家需要铀矿石,越早越好。
      由于山稠林密,不少人水土不服,染上了疟疾;还有许多人因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最严重时,每天到医务室看病的就有100多人。
      生活苦,生产难,唯有自力更生。没有房子,大家就用竹编做墙、杉皮当瓦。没有机械设备,大家就自己动手找材料、造工具。井下挖掘出了温泉水脉,矿工们就在离地面一百多米的坑道里,整天泡在四五十摄氏度的热水里施工。
      原711矿副矿长 梁启昌:前面打着钻,后面的助手拿冷水管给他冲一冲,给自己也冲一下子。
      原309队职工遗孀 吴春娥:男人下坑道出来,都是鼻子眼睛一身黑泥巴,就只剩下两个眼睛转。拿着饭盒子给他,谁接到我的饭盒子,才晓得谁是我的丈夫。
      战天斗地,只争朝夕。711矿仅用两年就试采出了第一批铀矿石,提前半年全面投产。从此,高品位铀矿石的产量不断攀升。
      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即使原子弹造出来了,也只是表示我们有这玩意儿,但我们生产这玩意儿还是要有大量的矿石才行啊。人人都有紧迫感,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真是热火朝天啊。
      “杨思余,25岁,诊断为二级矽肺。”这是711矿职工医院1968年出具的一张X光检查报告单。
      铀矿石需要从岩石中打钻开采,石屑四溅,粉尘弥漫。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长期吸入粉尘,使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
      原711矿副矿长 梁启昌:20多岁的年轻职工就得了矽肺病,不到30岁就没了。
      原711矿物探工程师 姚文斌:出不来气,这个肺好像板结了一样,不能正常地收缩,不能呼吸呀。
      为了加强井下通风,防治矽肺病,711矿专门建设了大功率风井,由通风队轮班值守,风机一刻不停。守在排污口上的通风队成了癌症的“重灾区”。
      原711矿一作业区区长 周宏喜:因为是总排污口,这块的废气各种指标都是超标的,特别是强致癌物质都超标。在这工作的不管是年少的,反正绝大部分都去世了,前前后后、陆陆续续大概有四五十个人。
      矿工相继离世,一百多位年轻的遗孀就守在山下的家属区,把年幼的孩子养大。
      原309队职工遗孀 张克桂:我丈夫死的时候我刚满28岁,他36岁,我28岁。(三个)小孩一个背在背上,背一个牵一个,大的就在家属区里玩,每个家属的情况都差不多。
      原711矿物探工程师 姚文斌: 起初是献青春,后来是献儿孙。就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钉到这个地方了。
      投产以来,711矿先后共生产铀矿石400多万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主要原料。
      手握大国重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宣布暂停核试验,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彻底消除核武器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1994年,711矿停止井下开采,光荣完成了使命。1998年,711矿建矿40周年,原国家二机部部长刘杰题词:“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2004年,711矿正式关闭。走出神秘沉默的岁月,现在,这里成为全国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711矿物探工程师 姚文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一种精神。人都是有精神的,把感召人的精神宣扬出来,很多人就会受到影响,会记着,会拼死拼活地去干。
      核工业湖南省矿冶局副局长 谢凌峰:一直秉承核工业的精神,几代传承下来,大家都有为党、为国家、为民族的牺牲精神的话,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这三棵杨梅树下,长眠着当年的“千米掘进英雄”唐恩武。因为得了矽肺病,他38岁就去世了。妻子刘桂英独自带大3个孩子。
      唐恩武妻子 刘桂英:我说你年轻去干,干了以后死掉了,我带着儿儿女女怎么办?(他跟我说)有国家,有领导,你不要着急。
      旭日升起,711矿烈士陵园里,长伴英魂的杨梅树今已亭亭如盖。
      苏仙岭下,几千铀矿建设者们曾经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往昔的艰辛和荣光深藏在这片土地、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矿山旧址经过多年退役治理,已是满眼郁郁葱葱。那些年让矿工们无比苦恼的地下热水,已开发成备受游客青睐的温泉,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幸福泉。

      胡湘平:咬定青山 以身报国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是老一辈711矿人接到国家使命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些后来埋骨青山的人们,不是不知道此行千难万险、危机重重,但背后是祖国和人民的期待,他们胸中就有了“打虎上山”的勇气。“东方巨响”震惊世界时,他们压抑狂喜、隐姓埋名。大国重器突飞猛进中,他们披肝沥胆、风雨兼程,把全部的生命力倾注于这幽幽矿洞、莽莽群山。第一位因公牺牲、埋葬在矿区的职工,去世前对家人说:“墓地要面朝咱们家属区,我死了也要看着孩子健康成长。”今天,矿山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使命,英雄们的子孙后代,正在共和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百废待兴的年代,711矿人艰苦奋斗、舍身为国,为新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筑出了一座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自强的“精神富矿”,其中蕴藏的伟大精神,必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