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湖南新闻

徐守盛杜家毫:为同心共建美丽富饶的湖南而努力

2013-06-05 10:46:5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李国平 李礼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按高度每上升100米,空气中温度要下降0.7-1度

      而城市人口多、辐射大,到一定高度后,上面的温度还高于低空,形成“逆温”

      逆温层200-400米,像个锅盖,上面的空气下不来,空气不能对流,形成霾天气

      ■制图/王珏

      华声在线6月4日讯 遭遇了太多灰霾天气后,呼吸上新鲜空气,这恐怕是大多数百姓,尤其是城市里的市民一个共同追求。

      世界环境日前夕,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谢立表示,今年初,长株潭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长沙的空气优良率从1月的10%上升到5月的80.6%。对此,我省环境学专家表现出谨慎的忧虑:我们城市上空有一个大得看不见的“灰锅盖”。

      “好空气”从3天涨到20天

      今年1-5月,长株潭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三市环境空气平均优良率为46.6%,污染物PM2.5成最大元凶,最大超标倍数为2.6倍。

      谢立表示,1月份长沙优良天数仅3天,是已监测的5个月中最严重的。2月到5月天气质量逐渐好转,相比前3月,5月份空气质量最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6%,是1月份的8倍。

      长沙市环保局专家表示,根据以往经验,长沙的空气质量4-10月最好,长沙市民一年至少可以呼吸7个月的优良空气。

      此前监测数据表明,我省灰霾在夏季8月出现最少,夏季仅占8%左右,秋冬两季灰霾日数占全年灰霾日的79%左右,尤其12月最多。

      氮氧化物近半来自机动车

      谢立说,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省大气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来自三方面:一是工业排放量增大,燃煤总量增加,我省年煤炭消耗量已达到1.4亿吨,全国排名15位;二是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剧;三是扬尘污染多发。长株潭三市已出现工业污染、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相结合的复合型大气污染趋势。”谢立说。

      我省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800万台,且近几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其中长沙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40万台,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市总量的46%。

      谢立说, 机动车所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上空顶着个“灰锅盖”

      年初,我国中东部遭遇雾霾围城。长沙也不例外,站在高楼远眺四周,整个城市经常被包裹在一片灰色“锅盖”当中。这个“灰锅盖”究竟有多高?

      “当空气中颗粒物达到一定密度,相对湿度小于80%时叫灰霾,相对湿度大于90%就叫雾霾。干净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就形成雾。”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李彩亭教授表示。

      在城市有个逆温层,根据理论研究,这个逆温层一般高度为200-400米。李彩亭介绍,这个逆温层就像我们所说的“锅盖”罩在城市上空。按照常理,高度每上升100米,空气中温度要下降0.7-1度。但因为城市人口多,辐射大,到一定高度后,上面的温度还高于低空,形成“逆温”,这样下面的空气上不去,上面的空气下不来,空气不能对流,排放的废气在大气中积累从而造成城市上空霾天气。

      李彩亭说,“造成霾天气的另一个原因是水平方向风小,城市高楼大厦影响大气水平流动。空气不能对流,城市密集的汽车、人流和工业在这个箱子里增加,自然空气中颗粒物大量增加。”

      ■记者 李国平 实习生 李礼

      释疑

      灰霾线有吗?

      并非住得越高空气越好

      疑问一:夜间污染大于白天?

      “PM2.5是PM10中的一部分,比重系数一般为0.6。”李彩亭说,大约占50%-80%之间。

      “根据霾的活动规律,晚上地面温度冷却要快点,这样更容易形成逆温层。正常情况下,傍晚到晚上10点左右形成逆温层,上午10点左右开始慢慢消失。”李彩亭说,因此从理论上讲夜间空气污染要大于白天,早上空气并不很好。从空气质量讲,锻炼一般选择下午3-4点最合适。

      疑问二:楼层越高空气越好?

      李彩亭说,“这绝对是个伪命题。因为在逆温层下面的这个箱子里,空气质量是比较均匀的。除非住在200-400米以上。而一般楼房是很难突破这个混合层的底部的。”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刘恢老师则认为,在理论条件下,地面10米以下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属于灰霾层。以上高度的混合层以下差距不会太大。

      至于有媒体报道城际灰霾线及灰霾线长高的说法,湖南师大环境学教授谭长银、刘恢及李彩亭均认为目前学界还没这个说法,是否长高,还缺乏理论依据。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