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人物访谈

朱启会:用纸箱叠起的梦想

2014-02-06 11:04:12  来源:文/图 本报记者 宁奎 通讯员 代业新 邓汉平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机器轰鸣,工人们流水线操作,待交货的成品在仓库里堆成一座座小山。在朱启会的纸箱厂里,记者见到的是他的意气风发。然而,很难想到,这位已经将企业搬入工业园的创业者,是在当年家里卖掉水牛所得来的800块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父亲有先天性残疾,家里经济条件可想而知。”出生于慈利县溪口镇的朱启会16岁初中毕业后,家里根本没法继续供他读书,“那时候,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当时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改变这种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一开始,家里把朱启会送去豆腐店当学徒。“当学徒的时候,看到店里的生意不错,就有自己去开一家店的想法。”于是,把制豆腐手艺学到手了的他辞了职准备开一家自己的豆腐店。

      可是,豆腐店开在哪?经过一番考察,朱启会发现,桃源有一个大乡镇里竟然没有一家豆腐店,他欣喜若狂。为了支持儿子创业,父亲毅然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水牛,把800块钱交给了启会。

      带着家人的支持与信任,朱启会的豆制品加工厂顺利在异乡开张。“很辛苦,一般都是半夜十二点起床开始进行加工,到第二天十点的样子把所有工序做完,然后就自己卖,到晚上八点的样子开始睡觉,然后又十二点起来,就这样循环,每天能够休息五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因为镇里就这么一家豆腐店,生意也着实不错,他的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朱启会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修起了村里第一栋楼房。

      但是,时间长了,豆腐厂渐渐增多。朱启会果断地转让了自己的豆制品加工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溪口镇,办起了食品加工厂,并把产品卖到了全县及周边县市,多的时候,工人达到了四五十人。

      1995年,朱启会开始涉足货运市场。

      2006年的一天,朱启会的货运公司接到一大批纸箱的货运订单,他心生疑问,难道张家界连一个纸箱厂都没有?这位客户的回答让朱启会看到一片光明——如果张家界有纸箱厂,我何必花运费大老远从长沙订做 ?

      “一个需求量大的企业,一年花在印纸箱的资金可能有上百万,张家界有这么多公司,如果能够做下来,这个市场十分巨大。”缺资金?看到朱启会的信心与决心,当地信用社及时予以资金支持;缺技术?想办法从沿海聘请技术人员。

      然而,世事总是无法如想象般圆满。从沿海聘请过来的制纸技术员,技术并不过关,致使生产出来的纸片不耐压。从而导致购买纸箱的一些客户,因纸箱不耐压而垮塌造成产品损坏。“因为纸箱造成的亏损,我自然有责任,所以,经常遭到索赔。”因为这个问题,朱启会经常整夜睡不着觉,一度产生了退出这个行业的想法,“但我面子上又过不去,张家界唯一的一家纸箱厂竟然在我的手上被做垮了,于是只得撑着。”

      后来,朱启会花技术转让费从外地请了一名师傅重新教授制纸技术。“他做的纸挺好的,但我们不管怎么试都制不出来。”这位师傅走后,在朱启会的电话轰炸下,他终于道出实情,其所提供的配方中,少了一种原料。

      得到原料后,朱启会不眠不休连续三天进行制纸试验,一遍不行,来第二遍;第二遍不行,来第三遍……终于,在第三天,试验得到成功,他叫上工厂工人,一起喝得大醉。至此,朱启会的纸箱厂才开始踏上正轨。

      2009年,随着技术的革新,大规模纸片生产线开始出现,其质量较朱启会自己生产的纸片有质的提升。“于是,我决心专心进行纸片的加工,放弃纸片的制造。”朱启会认为,这样做,既减轻了生产压力,同时转移了因纸片质量所产生的风险。

      他的决定是对的。从2009年开始,朱启会的纸箱厂开始步入发展期,并重新引入了300万元的设备,业务从单纯的纸箱加工发展到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广告设计等。产值从当年的200万达到2013年的800万,工厂也顺利搬入工业园。

      “随着企业的越来越多,对纸箱及相关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几年之内,年产值达到三千万至五千万不是难事。”对于企业的发展,朱启会充满信心。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