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人物访谈

书报亭内的修表匠

2014-11-06 13:28:03  来源:文/图 本报记者 胡卫衡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在张家界民间,有些手工艺人,或修表,或弹棉花,或沿街贩卖……他们不起眼,却犹如润滑剂实实在在地方便了百姓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过得好吗?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本刊图片版从这期开始推出“民间艺人”系列报道,将这些撒落于民间的“珍珠”串联起来,呈于读者。

      在市城区回龙路东门桥旁有一个身残志坚的修表师傅,身高不足1.6米,因患小儿麻痹症得靠拐杖走路。

      师傅今年50岁,叫张世祥,修表修了28年。

      张世祥各种名表都会修,而且他有一个特点——60岁以上的老人、低保困难人员、残疾人士找他修表,他坚持只收成本,不收修理费。

      记者找到他时,他坐在一个书报亭内的木椅上正在修表。左手拿表,右手拿把镊子,右眼卡一个放大镜,表情异常专注。

      张世祥身着红夹克,脚穿一双棉鞋,衣着显得整洁稳重。修表台为一张桌子上加一个玻璃罩,如同他的衣着一样,同样整洁明亮,没有一丝杂乱。摊位虽然布置得简单,但是修表的工具却很齐全。

      我们的谈话就是从工具开始的。

      “大大小小的工具几十种!”张世祥十分自豪。他说,开表匙、镊子、螺丝刀、酒精、剪刀,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修表工具。

      “镊子是最常用的,无论夹齿轮、指针、调整游丝、摆轮等,几乎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它。修表师傅至少要准备三把镊子,一把尖端部分短而大,用于夹较大型零件,便于着力较大时不易折弯,另两把稍小的则用于细部修理。”张世祥告诉记者,别看修小小一块表,可是一门技术活。

      1982年9月,张世祥由知青进入了猪棕厂工作,由于行动不便,上班两年多后便离开了厂子,只身一人来到长沙培训学习修表手艺。由于聪明肯学,一个月后,他就能独立完成折表、装表、修表的各项技术。1986年,23岁的他进入了这个修表行业,一直到现在。

      张世祥说,那时他每天撑着拐杖,背着一张凳子,拿着一个折叠箱坐在回龙路东门桥路旁,摆出摊子来帮人修表。“当时都是机械表,包括钻石、上海、宝石花等,维修起来比较麻烦。”张世祥说,修表是个细致活,来不得半点含糊。手表里面的结构非常复杂,表小零件多,而且零件又小,每一个细小的结构都必须非常的熟悉。因此需要手稳、心静、眼利......

      在众多老行当中,修表业曾风光一时。

      张师傅告诉记者,20多年前,戴手表算是一种时髦,就像今天人们使用手机一样,他的生意特别好,有时候还需要把表带回家加班修理,第二天顾客再来取。那时还带了5个学徒。

      “现在修表的人越来越少了,也没人想学这个,带了5个徒弟都半路放弃了这门手艺,没有一个能承传下来,修表这门手艺恐怕要失传了。”采访中,张师傅无限感慨地说,他在这条街修了近30年的手表,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感情。

      “现在人也老了眼晴也花了,为了生活我还要坚守。”张师傅说,他曾经想把技艺传给女儿,但女儿要读书,已明确表示不学修表手艺。 

      当记者问到他如今是否还想收徒时,张师傅说,“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再学这个了。再说,修表很需要耐心,不是人人都能学的。但很想找一位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肯学的孩子做徒弟,把手艺传下去,希望记者能帮忙推荐。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