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国际 > 人物访谈

李春勇: 壮志犹存 难舍“浪潮

2014-11-21 13:29:30  来源:文/本报记者 曾甲长 图/本报记者 胡卫衡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浪潮书社”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曾经代表张家界的一个行业,代表一种高度。

      书社的创立者叫李春勇。在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中,身为大学生的他作为“富余人员”被精减下岗。但他随后创办浪潮书社,使之成为张家界“第二新华书店”,并通过自己的书社改造了市民消费的文化比值。

      2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创业英雄”光环褪去,并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网络的浪潮汹涌而来时,作为个体的“浪潮”还有潮涌的空间吗?为大众传播优秀文化的理想信念还能坚守吗?4月17日,记者与只有40多岁却已经头发花白的李春勇面对面对话。


      民生周刊:书社为什么取名“浪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没?

      李春勇:我是1993年5月从武陵高专学习回来后分到大庸造纸厂的,3个月后下岗。那时小孩刚出生,家庭很困难,但我没求任何人。我认为既然在时代的浪潮中下了岗,就应该在时代的浪潮中学会生存。怀着这种想法,我靠300多册书开了一家租书店,取名“浪潮”。

      民生周刊:作为张家界书店业的明星人物,我们知道你有很多故事。现在回过头来看,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李春勇:排在第一的是坚持诚信,守法经营。这个不是假话,有一段时间,非法出版物在张家界很猖獗,但我们书店从不经营,而是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化,推荐图书精品。这种坚持让我们赢得了读者的信任,赢得了长久的声誉。

      “信息灵,动作快”是我们浪潮书社的另一绝招,当时在天门路一条街同时经营的十多家个体书店中,浪潮书社的新书和好书总是到得最快、销得最好的,往往我们新书销售已经接近尾声了,其他书社才找到感觉,所以才有了“浪潮有好书”、张家界“第二新华书店”这样的说法。

      还有就是我们的服务好。我们为单位和读者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有质量问题的书,积极为读者更换。这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为书店赢得了口碑。

      民生周刊:浪潮书社在颠峰时期创造了众多辉煌记录,请问衰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李春勇:1996年浪潮书社进入最好的时期,当时我们租下了区烟草公司的三间门面,扩大规模经营。2004年,我有两个专营店。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感觉书没那么好卖了。

      “浪潮”遇到的问题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大环境造成的。网络的兴起,电子书店和产品的普及,对我们的冲击很大。作为实体书店,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成效都不大。很多读者到店里来只看书,不买书。看完后他就到网络上买去了。即使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也只是看而不买

      民生周刊:大家都只看而不买,书店怎么办?

      李春勇:(叹息)没有任何办法。到后来我们的书店就相当于准公益的场所,成了图书馆的阅览室,网上书店的样本室。但图书馆政府会从财力上支持,而我们民营书店需要自己掏钱交房租,交水电费和税收。

      所以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地跟一位家长说:“给孩子买点书吧,你现在可以带着孩子看书而不买书,但是当‘浪潮’生存不下去了的时候,孩子们可能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了……”

      民生周刊:那书店现在的经营状况如何?还能赚钱吗?

      李春勇:前几年还略有赢余,现在不行了。开书店最大的一笔成本是房屋租金。这个门面是我自家的,前两年有人找我,愿意花30万元/年租下来经营。而现在一年赚不到25万元,还得从其他地方贴钱进来。为了这个事,我媳妇这两年一直跟我抱怨,说我不会算帐。

      民生周刊:既然亏本,为什么还经营?

      李春勇:(叹息)开这个书店都20年了,“浪潮”就像我的孩子,你说做父母的,一旦抛弃自己的孩子,那种感受是什么?我现在就是一个父亲,看着自家孩子正在生病,千方百计想给她治疗,想给她延缓生命。

      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开这个书店,我的资产可以让我活得很舒服。问题在于,我现在年纪还不大,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荣誉的后面是责任,我想为这个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啊!只要书店还在,传播文化的阵地就还在啊。

      民生周刊: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目前书店的经营状况?

      李春勇:想了很多。这几年我经常在城里转,想换个成本低一点的地方经营。可是找遍了全城,房产越来越贵。像维港十字街附近的房子,一楼的门面要5万元/平方米,2楼最不好的地段也要6000元至8000元。如果是租人家的地盘,往往经营好了,人家又会把你赶到其他楼层。

      书店自身的转型我们也尝试过,但收效不大。为了节约开支,最近两年书店的工作人员已经从8个减到了4个。这些服务员有的跟了我多年,为书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舍不得她们呀。可是没办法,她们有生存压力,还得要继续生活。

      民生周刊:那么书店业还有机会吗?

      李春勇:机会肯定有。

      电子阅读时代是快餐式的,很难进行深度阅读。而进书店买书就不一样。另外,作为一座城市,真的还是很需要书店的。你说如果张家界连一座书店都没有了,像什么国际旅游城市?

      最近几年我们都在提文化强市,但市内的麻将馆越来越多,这说明市民的娱乐方式有问题,政府对市民的消费引导有问题。为什么不能将书店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给书店留出位置,让市民有机会多看看书呢?我们不想赚多少钱,只要能维持成本,传播好书香文化就够了。

      民生周刊:你认为政府在帮助解决书店业,可以做些什么事?

      李春勇:张家界一直没有公益性的图书馆,这些年实际是由书店在扮演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建议政府将书店纳入支持和扶助的对象,补上历史发展的欠账。

      最近上海和浙江等地,由政府对实体书店进行了补贴,我觉得这样很好,它虽然可能是杯水车薪,但能起到一种社会引导作用,坚定我们这些人的信心。

      一个想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得病了,却得不到社会的支持,这是最悲哀的事情。哪怕给我们一点鼓励,一点希望,让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我们也许就能坚持下去。否则,恐怕“浪潮”这样的书店真的只能黯然退去了。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