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我们“手里有粮”的N种方式

2020-12-28 15:01:08  来源:地评线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风险挑战,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影响,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3390亿斤,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


    “仓廪实,天下安;稻粮欠,天下乱”“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与人类几千年来始终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此同时,在粮食流通领域,随着藏粮于企、藏粮于民的新格局加快形成,“大国藏粮”方式不断丰富。
       

    藏粮于地,就是要打赢耕地红线保卫战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要想保证粮食供应,"藏粮于地",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当前国内非常重视耕地保护,但还存在一部分耕地被"非农化、非粮化"利用的情况,比如有的农业耕地被私自转型用作工业用地。胡定寰说,如果耕地不断被侵占,就会影响粮食安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他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把关耕地的使用,农业耕地坚决不作他用。
       
       
       
    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说,有关部门将协力行动,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和粮田“非粮化”行为。2021年自然资源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对“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造林、挖湖造景、非农建设等耕地“非农化”行为将纳入考核内容,对问题突出省份将公开通报。      
    今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亿亩左右;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启动,首批试点面积达4606万亩。    

    藏粮于技,就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尽管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大国,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种业强国。目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5%,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为4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本土种子资源非常丰富,但在长期不断引进国外粮食品种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本土种子品种逐渐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胡定寰说,种子品种资源减少,会给新品种的开发带来难度,长期依赖进口品种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也是要加强种子库建设的原因。        
    胡定寰介绍,目前各地农科院都有很多种子库,在建设和维护种子库、研发新种子的过程中,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更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育种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关于种子研发的长期发展和保护战略,从而吸引和培养更多有耐心、责任心,有工匠精神的农业科学家。胡定寰认为,育种是最根本的工作,但往往投入时间高,产出少,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机制提升育种人才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竞争,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可能颠覆产业格局。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其中,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最大,占45%;小麦、水稻、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蔬菜、生猪、奶牛品种选育水平上有不小差距。从种业科技创新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1/6,但鉴定选育工作跟不上,技术创新应用差距较大。必须通过“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今后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不断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本土畜禽资源。       

    藏粮于企,要粮食“托底收购”与市场化收购齐头并进

    今年以来,从夏粮到秋粮,各类主体入市积极,购销活跃,市场化收购成为主体。大国粮仓“压舱石”中储粮总仓容超过1亿吨,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在建设北粮南运、东粮西送、进口粮接卸转运三大粮食通道同时,中储粮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改造传统粮库,织就了全球最大粮食物联网。    
        
    目前我国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库存规模充实,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而且品种结构合理,七成以上是口粮。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增加。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及中粮集团等企业加强家庭储粮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减少储粮损失。“藏粮于民”增强了一家一户抵御风险能力,丰富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层次,农户也可以更合理安排售粮时机,增加种粮收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我们就一定能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坚实基础,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