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代伦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成于元。故元人赵孟頫有诗云:“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付海水、高秀珍伉俪研习中国山水画技法数十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以赵孟頫诗画为然也!
众所周知,范宽、李成、董源,乃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也。追根溯源,付海水,高秀珍伉俪远追范宽,以“北宗”为宗也!明人董其昌评介范宽山水云:“山水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溪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雪山萧寺图》(现藏台北故宫)和《雪景寒林图》(现藏天津博物馆),是其流传有序的传世名作!范宽乃华原人氏(今陕西耀县),常常“居山林间,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图画见闻志》)他在关陕名山华山、终南山之间隐居,嗜酒好道,以求山趣,终成“北宗”山水领军人物也!付海水生于三晋大地,高秀珍生于燕赵大地,耳濡目染,乃北宗山水也!心有灵犀,亦北宗山水也!正是以“关陕山水为怀”的北宗画派,为付海水、高秀珍伉俪提供了最初的艺术滋养!从付海水、高秀珍丈二巨幅《率意笔墨任挥洒 畅达情怀写真魂》和《旭日东升 祥云万里》中,能隐隐约约看到北宗山水的倩影,那是太行山的倩影,那也是燕山的光华!
最初的艺术滋养,宛如艺术母亲的“初乳”,付海水、高秀珍日常的艺术滋养,则来自北京画院三位已经仙去的画家。何镜涵先生(1923~2008),是中国园林写意山水的代表人物。何先生的山水造型,以中国特有的楼阁、亭榭为艺术表现对象,他对比例与曲线的处理,是典型的东方艺术形式。郭传璋先生(1912~1990),是中国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画黄山之峰、松、云、瀑,从勾云法到染云法,从染云法到写云法,努力画出黄山云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与流动感,营造出黄山云烟特有的意境美和神秘感。董寿平先生(1904~1997)是三晋大地走出来的著名国画家,被书画界誉为“董梅”、“寿平竹”和“黄山巨擘”。他笔下的黄山松峰,点画严谨,简约明快,工整劲利,山势峭拔,也多承北宗山水的余韵。转益多师,付海水与高秀珍伉俪在20世纪90年代与三位老先生交情甚笃,耳濡目染,遂得其真传也!
得到古今山水画大师真传的付海水、高秀珍伉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又在人民解放军的大溶炉里历练经年。他们用手中的画笔,画过黄山、华山、燕山、太行山和桂林山水,但最出彩的是为张家界山水立传。张家界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张家界既有庐山之雄、黄山之奇,又有华山之险、衡山之峻,更兼泰山之厚。张家界奇峰拔地而起,类剑插空,对于常画三山五岳出身的传统国画家来说,很难用传统的笔墨,用传统的皴、擦、点、染技法,用传统的平远、高远、深远透视法,表现地理地貌“不一般”的张家界!张家界,一般山水画家望而却步,但付海水、高秀珍夫妇却迎难而上,数度去张家界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凡二十余年,人不堪其苦,他们不改其乐!如此终于脱尽凡山俗水,胸有张家界之丘壑也!付海水长于张家界奇山异水的画面构图,故多用心于张家界山形、山势之远近与开合,虚实与藏露,纵横与奇正,疏密与主宾,重在表现张家界云雾之质感、量感、空间感与流动感,营造张家界云、山、松、峰、日、月的意境美与神秘感。高秀珍长于张家界奇山异水的点线描摹与水墨晕染,用小写意的笔法,雨点皴与斧劈皴的皴法,绘张家界众山之形,得张家界众山之骨,传张家界众山之神。他们把平远、高远、深远透视法,溶于张家界山水全景式画面中,共同创作完成艺术个性突出、艺术张力明显的“不一样”的水墨张家界!
付海水、高秀珍伉俪笔下的张家界,从尺幅上看,最让人拍案惊奇的是可悬于庙堂的全景式张家界。《巨岩石笋耸云天》(245cmx125cm),犹如张家界山水画中的“史诗”;《远山笼宿雾 近林迎朝晖》,犹如张家界山水画中的“通史”。册页《奇山神韵》与《奇山张家界 人间之仙景》展读在手,又如同观览张家界山水画的“连续剧”;而扇面《鸿运当头》等张家界山水小品,又如同品一小杯张家界的包谷酒,微醺滋味,独上心头!从时节上看,付海水、高秀珍注意到张家界四季不同时段之美:“春山烟云连锦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绘写出了张家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时令之美、瞬时之美。从色彩上看,付海水、高秀珍笔下的张家界“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衲”。(清人戴熙《习苦斋画絮》),各不相与,又各不相袭。他们在群峰上点缀一轮旭日,紫气就扑面而来;在白云间点缀几只山鹰,志高就随鹰而翔。总之,张家界山水在付海水、高秀珍笔下苍也,逸也,奇也,圆也,韵也!(明人李士达语)一言以敝之,五美齐全也!
古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余观付海水、高秀珍之水墨张家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虽非神品,实乃妙品也!
2016年9月4日写于北京澧兰居
作者系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审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读专家。社团兼职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