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艺术村

包容与超越

——杨竹清美术作品中时间的多样与可能

2017-03-17 11:05:02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湖南省画院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云

    秋雨(水彩60X50)

    秋色(油画60X60)

    雪霁(油画100X80)(2014年)

    p1_b.jpg

    雨后(水彩55X75)

    p2_b.jpg

    冬日阳光(油画55X75)

    p3_b.jpg

    山江苗寨(油画100X80)

      编者按:第一次见到杨竹清先生,是在张家界市艺术收藏家举办的年会上,感觉为人十分朴实、淳厚。随后几次,听到艺术界几位前辈,谈及杨竹清先生,赞誉颇多。几经辗转,在启琼先生的联络下,将其部分作品“搜罗”如下,并附湖南省画院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云先生的《包容与超越》一文,供读者朋友欣赏。

      艺术家简介

      杨竹清,男,1967年8月出生,籍贯湖南慈利。1991年毕业于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现为张家界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家界致公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有审美活动就在于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的确,时间意识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对绘画艺术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不属于绘画者,只属于绘画本身,换言之就是画家去表现客体特定的存在时间,而审美主体则依据时间的静态化呈现去激发审美想象力,并进入到审美陶醉。

      由是而观,杨竹清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审美磁场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时间概念,他非常智慧地将表现对象放在开放的时间境域中加以考察,努力去表达“曾在”、“现在”和“将来”,并以此揭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自然的“曾在”。中国美学历来强调“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不要给对象任何规定性,而要追求自然而然,达到不期然而然之境。

      杨竹清表现对象时真率、真诚,他画的是实景,但这种“实”不是再现式的,而是表现式的,是建立在对自然深刻体会上的忠实描摹。他的画中从来不做过多对象的添加,无论是雪之将融时的《春雨》,抑或万物葳蕤的《夏至》,还是清冷孤寂的《秋色》、天地苍茫的《雪霁》等等他都紧紧抓住这个时间段中最富表现力的一、二个对象进行集中放大、局部特写,也正是这样的去人工安排,更鲜明生动的表现了画面的韵律感、节奏感,更真实准确的抵达了对象的本源,更简单纯粹的传递了时间性的“曾在”:《春雨》便颇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模糊之美,《夏至》则具“千里稻花应秀色”的澎湃之象,《秋色》便有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清冷神韵,《雪霁》则给我们呈现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宏阔肃穆。

      “惟真故朴,惟朴故厚”,朴、厚是作品所展现的审美属性,而正是这样的审美属性带给了我们那样强烈的“大道至简”的审美冲击。

      心灵的“现在”。杨竹清画的风景大都是农村、田野的景致,比如《苗岭早晨》、《山江苗寨》、《大坪秋色》;画的人物大都是农民,比如《雨后》中挑肥料的中年汉子,《冬日阳光》中的老人与小孩;他给画取的名字也洗尽铅华极为朴素,比如《老杜的池塘》、《坡上》……这些熟悉的场景、人物、风景、命名给了这些“隐含的读者”以熟悉的快感,自然就能激发审美想象、造成心灵的、情感的共鸣,并形成审美延宕。对时间性的处理上,杨竹清依然冷静,他的绘画里时间是静止的,但画中各物、各处间的关联则是动态的、活泼的、活动的,也因此作品自然有了气韵。

      文化的“未来”。 在进行构图时,杨竹清往往会不自觉的选择一组对抗性的对象进行表现,通过这样的悖论、矛盾安排构建出这样的时间维度:一是时间是向人的敞开,使人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间中;另一方面,人是向时间的敞开,让时间变成更开放的结构,读者也在这样的开放性中去感知世界的纷繁和组合的无限可能。比如《苗岭的早晨》、《阵雨》等作品中,他是以农村为宏大背景,但在画面中却出现了代表现代性的电线杆;比如《高架桥》,他表现的是都市化的高速公路,但却是站在田地的角度进行表现;比如《冬日阳光》中,大的时间背景是冬天,然里面人物呈现的生命状态却像夏日的午后等等。这样的对抗存在不是表象、不是对象、不是视觉刺激,而是生命之“味”,因为杨竹清在作品中还是透露了一种情感选择,尽管他无限热爱朴素的、原生的自然,却也不拒绝现代元素的介入。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