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艺术村

红色情怀 艺术雕刻

——记张家界籍民间艺人黄光武

2018-04-15 09:38:55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文/本报记者 秦勤 图/本报记者 李享

      三月的桥头乡,阳光明媚。在进入集镇的岔路口,远远望去一块长12米高2.5米的浮雕正在紧张地绘制中,几名匠人在对石雕进行最后的上色,上方一块长7米高2.5米的石雕红旗高高飘扬,在三月的春风中格外耀眼。

      72岁的民间艺人黄光武戴着一顶太阳帽,手提一桶油漆,站在雕刻好的石板前一点一点细细地涂着。石雕的内容是:桥头人民欢送驻扎在当地的红军去长征。画面上贺龙和任弼时的形象栩栩如生,欢送的人群中有孩子、有老人,他们或给红军送来烧饼,或抬来果子送给战士们,队伍绵延数十里,能见具体形象的人物就有60余人,各具特色,参差错落,没有丝毫雷同。不难看出,他是在认真研究了历史,对人物和事件的充分认识并有深刻的感受之后才动手创作的。

      “在答应这件事情之后,我请教了很多党史研究人员,也深入到创作地考察了解了好几个月。因为这是红色革命题材的雕刻,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情,我想深切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努力把他这种感情诉诸于作品之中。”黄光武说,据资料显示桥头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革命遗址众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初步考证,1929年3月至1935年11月,贺龙曾率部四次转战桥头,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实施战略转移,经过桥头踏上万里长征之路,而此次浮雕的创作初衷也正是基于这些历史背景,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桥头乡的情景,再现了革命老区承载的历史风云。

      黄光武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出走台湾。祖母、姐弟六人靠母亲一人维持艰难的生计,因此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学习雕塑完全是靠自学。现如今他居住在株洲,并在1993年作为雕塑人才破格被株洲市文物局招聘,走上了让他有用武之地的陈列设计雕塑艺术道路。

      “张家界是我的家乡,我妈妈就是桥头乡楠木溪的人。过年前我听湖南工业大学的刘老师说家乡要做红色雕塑,这是我所擅长的,我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并且这次的创作我分文不收,这也算圆了我70多年来想为家乡做事的梦。”

      追溯黄光武的艺术之路,还要穿越六十余载风雨,回到童年时家乡庙会的灯火影绰。“戏班子里有个舞美田爷爷,他做出来的泥人、纸马,以假乱真、惟妙惟肖。”年幼的黄光武在心中种下了对雕塑热爱的种子。

      年轻时,他进入一间造纸厂当小工,当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墙上绘制毛主席像及抄录毛主席语录,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艺术家打下了基础。“除了画别人,我更多的是照着镜子把自己当模特,光影、透视,一遍遍揣摩。”为了掌握好造型,黄光武不记得自己经历过多少遍枯燥的重复。家人早已熟睡,他还在挑灯“玩泥巴”,床底下堆满了作品。

      经过多年努力,黄光武逐渐积淀出了艺术雕刻的精湛技艺。邵阳魏源故居雕像,常德林伯渠故居雕像、茶陵工农兵政府将军馆十六位将军的胸像等,都出自他的手。2009年,远在台湾九十六岁高龄的老父亲越洋叮嘱他必须完成两尊雕像——聂耳和手举奥运火炬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并要他一定要赠送给解放前由父亲所创办的教字垭中学,以慰他思乡之情。如今,这两尊雕像稳稳地放在教子垭中学的操场边,激励着孩子们永远勿忘国耻,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以后只要家乡需要,我将不遗余力。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我的心踏实了,为家乡做事,我一百个愿意。”黄光武对记者说,就像他在自己的随笔中写的一样:“故乡,我亲爱已久的故乡。虽我年幼离乡后从未来过,但,我已收到了故乡对我这70老朽的爱!”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