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11月23日讯(黄岳云 卢小红 康健)阳春三月,正是杨柳吐絮、山花烂漫的季节。3月6日,笔者来到慈利县龙潭河镇,专程采访了国建家庭农场的创始人吴国建。笔者到他家时,吴国建正在检修农机设备,忙的不亦乐乎。
今年47岁的吴国建,是慈利县龙潭河镇飞马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上世纪90年代末,他先后在东莞、福建和江西等地办过厂、种过地、开过店,2005年底回家过春节时,发现家乡因许多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部分田地无人耕种。他琢磨着把这些暂时没有耕种的田地承包起来,借助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科技力量在稻田里创业闯一番。
2005年下半年,他拿出2万多元积蓄,购置了一台收割机,专门帮别人收割水稻。 “那时候帮别人收割一亩水稻收入是70块钱,一季水稻收割完了,总收入有一万多元”。在他家,吴国建一边检修设备一边向笔者介绍起了他的创业经历。
2006年,吴国建承包了村里20多亩水稻田,“听说我在家里专门种田创业,村里的人说什么的都有,大多认为我们年轻人不是种田的料。” 面对众人的非议,吴国建没有理会,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稻田里搞出名堂来。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年底时20多亩水稻产量达2万多斤,出售稻谷和帮别人收割水稻的收入合计起来达到了近4万元,这无疑增添了吴国建的创业信心。
为了稳步前行,吴国建采用滚雪球的模式,逐年扩大面积,到2015年,他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00多亩,总产值达30多万元,看到他在水稻种植上渐渐有了起色,周边不少农户开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不少缺乏劳动力的农户也开始主动找他,将自家的水稻田流转给他。随着水稻面积的逐年扩大,劳动力、种田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吴国建开始考虑实行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2016年,他把水稻面积增加到450多亩的同时,还投资70多万元,先后添置了稻谷烘干机、插秧机、收割机、耕田机,还培养了2名专业农机手。“去年,实行机械化作业后,450多亩的水稻产量是30多万斤,产值是50多万元。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还注册成立了国建家庭农场和建杰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随着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基本形成,合作社的粮食产量和产值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谈及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吴国建说,今年已流转稻田700多亩,并在龙潭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将成立本镇第一个水稻种植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和种植大户一起增产增收。将“再生稻”和“稻田养鱼”作为家庭农场的主打产业,精心打造产业链。还会在镇上建一座大米加工厂,将自己农场出产的稻谷加工成绿色、环保、无公害富硒大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逐渐实现种养农场化、生产机械化、产业工厂化、产品商业化、生活现代化。
付出终有回报, 2012至2016年,吴国建连续被龙潭河镇政府授予“经济能人”光荣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慈利县农机大户”称号;2016年,他当选为慈利县政协委员;2016年9月,他的创业典型事迹还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