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4月19日讯(本报通讯员)初春,在慈利县零溪镇墨园村裕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育秧大棚里,45岁的向延奇正和员工一道,拌土、上盘、撒种、洒水,为今年800多亩富硒再生稻丰收忙碌着。
向延奇在四年以前还是一个地道的种粮门外汉,“自从龙潭湾移民到零溪镇后,我一直为一些建筑工地从事劳务输送业务,三年前开始考虑尝试着在其它领域里重新创业。”在育秧大棚里,他与笔者聊起了返乡创业种田的经历。
“2014年下半年,我从广东回来后。看到所在乡镇有几个种粮大户收割稻谷后,由于没有专业的烘干设备,导致大量的稻谷因晾晒不及时而霉烂,经过一番考察和研究,于是我和朋友共同出资11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稻谷烘干设备,专门为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们提供烘干服务。”说起和稻谷结缘,向延奇告诉笔者源于一次偶然。
就在他的烘干业务刚刚运营正常的时候,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稻谷烘干设备的价格下降,一些种粮大户也开始自行添置了烘干机,烘干业务急剧下降,看着投入百万元的设备即将打水漂,向延奇立即重新调整思路,在和家人、合伙人商量后决定自己种田产稻谷。
创业之初,他流转了周边村民的400多亩稻田,并成立了“裕民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和盛家庭农场”,那时的向延奇根本不懂怎样种水稻,为了尽快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他先后参加了慈利县举办的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水稻种植培训班、青年农场主培训,还到省农科院和外地参观学习,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恶补种粮技术。
“2015年,我把流转的400多亩稻田全部栽上了水稻,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相继采用了智能化浸种催芽技术、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增温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新农艺新技术,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技术链。当年水稻总产量达500吨,产值50多万元,除去一切成本和支出,还约有盈余。”说起第一年种水稻没亏有盈利时,他告诉笔者很感谢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2016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20亩,并根据本地土壤含有丰富富硒成分的优势,开始着力打造富硒再生水稻产业的开发和品牌培育。他采用了大棚育苗插秧的种植方式和全程机械化操作,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0吨,其中再生稻27吨,总产值达到了110多万元,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都比2015年翻了一番。
由于向延奇掌握了水稻高产栽培的“绝技”,仅二年时间,他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成为全县范围内规范标准的专业合作社之一,他的富硒再生稻大米也成了市场香饽饽。
现在,他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富硒再生稻种植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0亩,重点开发湘梗甬优4149品种,据悉,湘粳甬优4149再生稻不仅减少了种子、肥料和农药投入,还减少了耕整环节,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湘粳甬优4149再生稻一般在3月播种育秧,4月中旬机械插秧,8月中旬机械收割头季。不论是产量和综合抗性,都更凸显湘粳稻的优质品质。
“今年还计划筹建大米加工厂,配齐物流配送,运用慈利县掀起的全域旅游机遇,把富硒再生稻米做大做强,打造成拳头旅游产品,同时也希望带动家乡附近的年轻人,在农村有所作为,共同寻求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对于未来的发展,向延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