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帅故里桑植县县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最近,我反复研读记载元明清时期桑植土司的正史和方志,基本厘清清代桑植县县名的来历。据清代《同治覃氏族谱》载:“今桑植县即由古桑植司改制而来。”清代《光绪向氏族谱》亦载:“今桑植县即古桑植司也。”由此可见,今桑植县县名来源于桑植土司,而桑植土司名称来源于老司城司治桑植坪(在今桑植县五道水镇桑植坪村)。
桑植坪,原名为三岔坪,居住在澧水北源周边的土家祖先向氏因在家园栽桑植树而将其更名为“桑植坪”。在元朝中期,湖广行省的统治者开始设置“桑植安抚司”,设司治于桑植坪,桑植土司因其司治桑植坪而得名。因此,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记载:“元(代成宗)元贞初(年),升(慈利)县为州,属澧州路。于(慈利)州西北四百九十里,置桑植安抚司。”在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桑植安抚司被改建为上桑植长官司(在澧水北源北)、下桑植长官司(在澧水北源东),隶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即《元史》卷六十三所载:“上桑直(植长官司)、下桑直(植长官司)。”在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澧水北源上游土酋向思胜四世孙向仲山奉命调征“鹅梯寇”有功,又被授为土司土官。所以,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又分上桑植(长官司)、下桑植(长官司)等处,隶新添葛蛮安抚司,为土司向仲山所据。”后来,向仲山合并上桑植长官司、下桑植长官司为桑植宣慰司,管束土司辖区的土人、苗民。因为桑植宣慰司的司治处于偏僻之地桑植坪,遂迁司治至澧水中源北岸台地,重新修建旧司城衙署(今桑植县两河口乡旧街村尚存木构屋宇、封火砖墙的土家族古建筑群)。
据《明史·地理》和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载:吴王丙午年(1366年),桑植宣慰司归附,改置桑植安抚司。明代洪武年间,桑植安抚司介入明代初期夏德忠起义,曾被废除。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向仲山之子向思富前往麻寮所署说他父辈原为桑植安抚使,愿意归顺。麻寮所土官代向朝廷上疏状。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复设桑植安抚司,以土酋向思富为桑植安抚使,隶属九溪卫。向思富死后,其子向万成袭任。其孙向永政袭任后,调征洪江等处。嘉靖年间,向仕禄袭职后,调征倭寇有功,受奖赐后回司。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桑植宣慰使向鼎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篆。清朝康熙末年,桑植宣慰使向长庚迁徙司署至澧水中源夹石河段,修建正街、下街、义学、万寿宫和龙山寺。桑植县原新街乡政府驻地新街村尚存新司城遗址。
清代雍正年间,朝廷进行“改土归流”。桑植等土司王不甘轻易放弃权益,对此迟疑不决。清政府根据土民控告,列其罪状,强迫改土。《清史稿·土司》载:“桑植宣慰司……(向)国栋残虐,与容美、永顺、茅冈各土司相仇杀,民不堪命。雍正四年,土经历唐宗圣与国栋弟国柄等相率赴诉。湖广总督傅敏入奏,乃缴追印篆,国栋安置河南,以其地为桑植县。”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桑植为县,由国(清)朝始……雍正七年(1729年)……割慈利县十四都及安福所旧壤五十里归并桑植(县),即于安福所筑城。”清代《同治桑植县志》又载:“(桑植)县地,故桑植土司治,今文教(里)、宁远(里)十四里是安福城,则因安福所之旧嗣。又以上峒、下峒长官司土益之,编为四里。又割茅冈土司地益之;又割慈利县十四、(十)五都益之。今民(家)地为外半县,分三溶;土司地为内半县,分十八里。”该志还载:“旧安福所城,今桑植县治……国(清)朝雍正七年,与桑植土司改为桑植县,遂因其土城建治焉。”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割慈利县十四都、十五都以及安福所旧壤与桑植宣慰司,以地域广的桑植土司之名改置为桑植县,改安福所治瓦窑岗为桑植县治,隶属于永顺府。桑植县第一任县令连际颖领银以后,将桑植县治定在酉水南岸山坡(在今桑植县老城区东正街一带),把土夯城墙改建为砖石城墙,在东部、西部、北部均筑城门。城里划为东街、中街和西街,桑植县城始具规模。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峒长官司向玉衡、下峒长官司向良佐请求献土归流以后,加上安福所、桑植宣慰司、茅冈土司泥湖塔、岩屋口和赤溪等地合并为桑植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勘定县界以后,桑植县被称为内半县和外半县,其分界线为今洪家关乡、桥自弯镇交界处的“桑树垭”。从清代雍正年间设置“桑植县”始,桑植县名再没更改,沿袭至今。所以,桑植县土家族研究会长向光清提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今桑植县因古代桑植宣慰司而得名。
(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