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月,寒意正浓,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的扶贫工厂里却不时传来“轰隆轰隆”的机器声,透着一股热闹劲儿。经过一上午的忙碌,200多斤的优质稻陆续加工完成,看着一袋袋真空包装的生态香米齐整整摆放着、越堆越高,钟白玉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
钟白玉在合群村扎根已经12年了。从昔日的落后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如今产业发展的“香饽饽”,在这条并不短暂的脱贫道路上,其中到底几多艰辛、几多收获?唯有出力最多、用情最深的钟白玉自己明白。
贫困记忆 ——毅然返乡的决心
高中毕业后,钟白玉一直在外创业经商,在城里过上了安逸无忧的生活,出人头地的她成了家乡人民的骄傲。然而,在钟白玉心里,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太穷了,太落后了,村民们生活太苦了……”
过去,合群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官瑞公路南北两侧的杨旗山、狮子山上,大山之上有小山,山山相连,沟壑纵横,村民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村里沒有通村、通组道路,进村出户都靠徒步翻山越岭。“穷得无路可走,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坡上喊话坡下听,走路走得腿抽筋”“一个山头爬半天,一栋房子修几年”……当地传唱的民谣道出了村民生活的艰辛。
除了交通闭塞,村里严重缺水。虽然泉河在山脚下自东向西穿村流过,但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人在山上住,水在地下流”,留不住水,用不到水。1000多人的山村仅靠几口小水井取水和下河担水,山高路陡,一个强壮劳动力取一次水来回要花上2个多小时。
“自己日子好过了也不能忘了乡亲。”从小对村子有着深厚感情的钟白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着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07年,在党组织召唤下,她毅然回到家乡,用柔肩勇挑重担,“回来了,就要改变全村的旧模样。”钟白玉暗暗下了决心。
补齐短板 ——基础设施变了样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钟白玉带领干部群众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村民饮水难、出行难问题。
为争取支持,钟白玉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一级级递材料、找政策,得到了省水利部门的支持。回村后她带领村党支部成员翻山越岭,在离村10多里外的麦地坪白族乡找到水源,带着全村劳动力连续苦战了半年多时间,架设起一万多米长的水管,终于引水进村,修建合群水厂,将干净的山泉水送进全村家家户户,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问题。接着,她又筹集资金,带领干部群众连续奋战,修通了从村部到亮儿垭全长4.5公里的全村第一条通村道路。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如今合群村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全面整修长8500米的泉河坝灌溉渠道,在泉河两岸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在杨旗山、狮子山修建10多个蓄水池,安装滴灌、喷灌设施,解决全村2000多亩山地开发水利灌溉问题;修通10公里通组道路、18.2公里产业路,被村民赞为摆脱贫困的致富路、改变合群村面貌的幸福路。
拔掉穷根 ——找准致富的方法
到2015年底,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户161人,这些贫困人口劳动能力不强,他们面临产业发展无资金、缺门路、缺技术等困难,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钟白玉和村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通过“党支部十基地十合作社十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全村550多亩稻田、近2000多亩荒山进行流转,由村集体按照协议交由桑植合群诚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组织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地就近在产业基地就业,确保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投资入股有分红、务工有收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近年来,合群村村民常年在产业基地就业的达158人。由于合作社统一组织安排生产和经营,坚持绿色种植,确保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18年,合群村扶贫工厂加工生产"七眼泉"生态香米近20万斤,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村民全年务工收入超过215万元,提前一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2019年,合群村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2亩,还带动邻近的兴旺、银星、高阳等村发展优质稻。
合群扶贫工厂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进行改造扩建,优质生产从播种育秧到栽插、田间管理、收割到包装、加工全程实施绿色监控。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评审确认,桑植合群诚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七眼泉”生态香米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目前全市米行业唯一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优质农产品。